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苜蓿是甘肃省大力发展的牧草产业,栽培面积达,经济效益明显。但是近年来甘肃苜蓿上严重发生的一种新病害—苜蓿斑点病,引致苜蓿叶片发黄早枯,对苜蓿生产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为了明确其发病原因,以便对生产上防治提供依据。本论文对该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研究,对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在室内进行了防治苜蓿斑点病的化学药剂筛选,并对不同苜蓿品种对斑点病的抗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取得了如下成果。1.系统描述了苜蓿斑点病的症状特点,鉴定出了苜蓿斑点病的病原。描述了病原菌可以侵染叶片和茎干,典型症状为小斑点,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大小为0.1-0.3mm左右,表面平滑,无突起,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发病,发病严重时可以多个病斑相互愈合,造成叶片黄化,脱落,同时茎部也发生黄化。通常6月下旬开始发病,10月左右为发病高峰期。发病严重时病斑占叶片面积的约60%以上,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受阻,品质和营养明显降低,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从苜蓿病叶上分离得致病菌株,菌落呈墨绿色、橄榄色,后期黑褐色,少有絮状气生菌丝。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直或向一侧弯曲,浅褐色,有分隔。分生孢子大小为16.1-33.6×7.4-13.2μm,平均为27.8×10.4μm,倒棍棒形,长卵圆形,梭形等,初色浅,后呈黄褐色,深褐色,有2-5个横隔,0-3个纵隔,分隔处有缢缩。喙长短不等,短的柱状大小为2.6-4.7×2.1-3.8μm,长的可达1/4孢身到1个孢身,大小为8.3-31.2×3.9-6.1μm,无分隔或1个分隔。经过致病性测定,将其确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Fr.:Fr) Keissler.。2.本研究对苜蓿斑点病病原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完全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黑暗条件利于产孢。该病原菌能很好的利用麦芽糖、蔗糖、甘氨酸。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7,最适宜的RH为98%以上,最适培养基为5%AL和PSA。在上述环境条件下,菌丝生长快,菌丝茂盛,产孢量大,孢子萌发率高。3.本文研究了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生长的作用,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但不同药剂之间有差异。10%世高(score)水分散粒剂具有最好的抑菌效果(EC50=91.9276ug/ml),是较为理想的杀菌剂,其次为15%三唑酮(Triadmefon)可湿性粉剂和50%扑海因(Iprodione)可湿性粉剂,EC50分别为119.8671μg/ml和145.7136μg/ml。58%甲霜灵-锰锌(Metalaxyl)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不理想,几乎不能抑制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生长。4.本文对不同苜蓿品种对斑点病的抗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测定的17个不同苜蓿品种对斑点病的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甘农3号、新疆大叶、三得利为高感品种。陇东、褐斑苜蓿、苜蓿王、阿尔刚金中抗品种。德福为抗病品种,其余品种均为中感品种;供试样品中无高抗品种。对不同苜蓿品种叶绿素相对含量测定表明,各品种之间叶绿素相对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看,苜蓿斑点病的抗病性与其叶绿素含量无相关性。但各品种的感病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较无病叶片均有所下降,对不同苜蓿品种叶绿素相对含量变化率测定表明,高感、中感品种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变化率均明显大于抗病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