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因为它会使体育教学的效果不仅局限在校园内,而且会延伸到社会上,对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更应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作为重点内容。然而,这一意识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体育态度就是其中之一。研究目的云南是多民族聚居地,昆明市高校不乏少数民族生源。少数民族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民族地区,文化教养、价值观来自民族环境。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法,心理测量法,统计分析法对昆明市汉族和彝族大学生体育态度现状、差异进行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调查法,以云南民族大学彝族和汉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体育态度为研究内容。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云南民族大学本科生中的一、三两个年级;彝、汉族学生按照160人/年级/民族,再将160人按照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分为四类,40人/类,每个民族各320人,共抽取640人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结论(1)云南省彝、汉族大学生体育态度基本特征为男女生身心健康得分位居前列。表明体育活动能促进身心健康,已得到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普遍认可。(2)云南省彝、汉族大学生体育态度有明显的性别主效应,表现为男生更注重社交、追求刺激,女生更注重审美。(3)城乡学生,一年级汉族乡村男生精神解脱维度均分高于城市学生;一年级彝族城市男生社交、追求刺激维皮均分低于乡村男生,乡村女生社交维度均分显著高于城市女生。三年级汉族城市男生社交维度明显好于乡村男生,彝族城市男、女生精神解脱维度均分都高于同组乡村男、女生。(4)不同民族学生,城市汉、彝族体育态度各维度无差异。乡村一年级男生组,彝族社交维度均分明显高于汉族(5)不同年级学生,除汉族女生组个别维度均分三年级高于一年级外,其它各组(?)年级和一年级相比,普遍有下降趋势。本文建议高校体育教育在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体育活动态度提高方面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和途径:高校体育要树立新理念;高校体育应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高校要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高校体育应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旨在使各民族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都具备良好的体育态度。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云南省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