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得到快速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与此同时工业和居民生产生活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特别是重金属的污染日趋严重,其中铅已成为最常见的一种环境污染。人们通过采矿、铅的冶炼、含铅汽油的燃烧、工业“三废”排放等方式,导致土壤铅含量急剧上升。铅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积累的铅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到人体的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从而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因此土壤污染的生态修复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目前常见的修复方法中,植物修复具有成本低、效果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与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植物具有根深、叶茂、生物量大、生长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具有清理土壤深层次的铅污染、积累大量的铅、一次种植长期积累等优势。为此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在酸性紫色土、钙质紫色土和冲积土上生长的一年生红椿实生苗暴露在不同浓度铅胁迫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各器官的养分吸收与分配、光合生理特征、及各器官铅含量特征和富集程度,并分析了红椿对铅污染的耐性和转移效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铅显著影响了红椿的生长特性。较低浓度的铅有利于叶片长度和叶面积的增大,叶片失绿与祛皱现象不明显;而高浓度的铅显著抑制了叶片长度和叶面积,加重了叶片的失绿与祛皱。低浓度促进红椿茎纵向生长,高浓度抑制茎纵向生长。较低浓度铅促进红椿茎横向生长,高浓度影响红椿茎横向生长。铅胁迫使得红椿根茎比发生明显变化,并加大其叶的凋落程度,同时整株生物量随着铅胁迫程度的加大呈极显著降低趋势(P<0.01)。随着铅胁迫浓度的加大,红椿体内的平均C、P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平均N含量则呈现增加趋势。在铅胁迫影响下,红椿各器官的C、N、P积累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并改变了红椿各器官的C、N、P贮量比例,影响了红椿体内C、N、P分配特征。铅胁迫浓度的加大对地下部分C贮量的影响高于地上部分,表现在地下部C贮量所占比例逐步减小,地上部所占比例逐步增大。随着铅胁迫浓度的加大,红椿叶片的N含量受铅胁迫的抑制明显;而粗根、茎以及红椿体内的平均N含量则随铅胁迫浓度的加大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低浓度的铅胁迫促进红椿对P的吸收,高浓度的铅胁迫抑制红椿对P的吸收。叶绿素的总含量与铅胁迫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均随铅胁迫浓度的加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随铅胁迫浓度的加大,其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相同。在较低光强范围内,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随着PAR增大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而在高光强范围时,Pn随着光合有效辐射增大表现出略有上升的趋势,并逐步处于稳定状态。不同铅浓度显著影响了红椿对铅的积累。随着铅胁迫浓度的加大,红椿各器官以及体内平均铅含量和积累量均呈现增大趋势,与铅胁迫浓度成极显著的正相关。不同器官对铅吸收能力和积累量存在很大差异,6个器官中细根铅含量最高,粗根次之,而地上部分的铅含量较低且差异不大。红椿耐性指数值在0.67~1.06之间,表现为随铅胁迫程度的加大,红椿的耐性呈下降趋势。红椿富集系数与转移系数都较小(<0.3),且均随铅胁迫浓度的加大呈迅速降低的趋势。三种土壤下红椿都能生长,但相同浓度铅胁迫下其在钙质紫色土中生长状况最佳,在冲积土中生长状况最差。不同土壤下,红椿对铅的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随铅胁迫浓度的加大呈现的趋势有一定差异;红椿体内平均C、N、P含量也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