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开始,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对外贸易得到极速发展,使其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源动力。与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相比,中国的居民收入水平却是缓慢增长,且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其份额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会导致资本所有者与劳动所有者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加剧,有悖于社会公平,对社会经济政治稳定形成威胁,同时收入份额的下降也会导致消费不足,经济发展乏力,制约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基于要素流动性的新视角研究国际贸易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理及变动趋势极具现实意义。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对学界相应研究进行了分析梳理和综述,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和梳理,发现从要素市场和要素流动性视角进行研究国际贸易如何影响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文献占比相对较小,研究对象多为发达国家或构造的理论模型国家,且他们大多是从经济体封闭状态下考察劳动力转移流动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鲜少有研究从要素流动性视角来对国际贸易如何影响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实证分析。⑵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定义及测度、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演进规律、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与世界主要的发达经济体以及国内各区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横纵向对比分析。采用主流的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法来测度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即是劳动收入份额等于劳动报酬除以收入法GDP。从纵向对比上看,全国数据显示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深入发展,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从横向对比上看,与同时期的日本、美国、英国等五个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整体偏低,且下降幅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从国内各区域数据来看,根据东中西三大区域数据显示,就均值而言,西部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劳动收入份额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差异。⑶借鉴Harris-Todaro模型(H-T)、王云飞和朱钟棣的对外贸易特定因子模型理论分析了国际贸易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国际贸易发展与要素流动性对劳动报酬的影响以及生产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根据理论分析,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在其他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一国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降低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转移成本,增强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性,这将会扩大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间的收入差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劳动力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会使得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而资本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会使得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间的收入差距缩小。⑷采用1997年-2010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剔除西藏地区数据),以各省贸易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衡量区域贸易规模和发展程度,以各省人口迁入率为衡量劳动要素流动性的指标,同时考虑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失业率、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等作为控制变量,就国际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分全国和区域进行了实证回归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劳动力要素流动性的增强,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会使得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得到不断提升;而国际贸易的深化与发展会降低我国当前的劳动收入份额,扩大收入差距;同时在控制其他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劳动力要素的充分流动会增强国际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作用;我国当前的资本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则会使得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的前提下,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化也会不利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和失业率的上升同样也会使得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则会有益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而从东中西三大区域层面来看,劳动力要素流动性、国际贸易等变量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影响的确存在区域性的差别,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劳动力要素流动性越高,劳动收入份额越高,而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要素流动性的高低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影响较小;国际贸易会使得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劳动力要素流动性与国际贸易的交互项只在东部地区显著,中部、西部地区不显著,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在控制其他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劳动力要素的充分流动增强了国际贸易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作用;资本要素深化性的技术进步降低了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产业结构对东部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最明显,即是说第二产业比重越高的省份区域,劳动收入份额越低;政府财政支出在除西部地区外的各区域均与劳动收入份额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失业率和区域就业压力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不显著。本文在实证分析的最后一个部分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检验采用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剔除生产税净额法来测度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即是说此时的劳动收入份额等于劳动报酬占扣除生产税净额因子后GDP总量的比重。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模型变量系数以及显著性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即使是模型纳入了生产税净额因子进行考虑,各个变量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的效应仍然保持与前文一致,回归分析结果是具有稳健性的。⑸根据理论分析和回归回归分析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认为,要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我国应当改善二元经济结构,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转变外贸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在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促进劳动力要素增强型的技术进步;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同时,注重改善劳动力市场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