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锰(Ⅱ)离子氧化的电致化学发光法分析应用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py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报道金属离子的测定方法的文献很多,但这些方法普遍存在仪器价格昂贵,运行费用高等特点。电化学发光法具有仪器设备简单、选择性好、准确度高和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本文主要研究电化学发光法(Electro Chemiluminiscence,简称ECL)结合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水样中锰、汞和银离子的含量。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实现自动化,用于实际样品中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1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Mn2+含量的研究  在磷酸溶液中,利用Ag+存在条件下,Mn2+可以被电化学氧化成MnO4-,MnO4-进而与酸性邻苯二酚或碱性鲁米诺等发生反应,得到较好的化学发光现象,构建了一种测定水溶液中Mn2+含量的方法。研究了Ag+对Mn2+电化学氧化的影响。Mn2+电化学氧化过程中,当Ag+浓度为1.5×10-5 mol/L、H3PO4浓度为0.01 mol/L,电解2 min后,发光强度达到最大。探讨了不同pH条件下的化学发光强度与Mn2+浓度的关系及方法的选择性。在酸性介质中,邻苯二酚的发光强度与Mn2+在2×10-7-8×10-5mol/L的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常见的金属离子对Mn2+测定干扰小。将本方法用于地表水及饮用水中Mn2+的测定,与标准方法相比,结果令人满意。  2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Ag+含量的研究  在硫酸溶液中,Ag(Ⅰ)的电氧化产物Ag(Ⅱ)可以氧化锰离子产生高锰酸根,而高锰酸根与碱性鲁米诺可产生强烈化学发光。根据上述催化作用,建立了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银离子的新方法。对硫酸锰及银离子的循环伏安曲线进行了对比;以及硫酸锰、氢氧化钠和鲁米诺等对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碱性鲁米诺与电解产生的高锰酸根反应产生的化学发光强度与银离子的浓度在9×10-8-1×10-5mol/L的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2×10-9 mol/L。常见的金属离子除铬离子外对银离子的干扰很小;方法可以灵敏地测定水样中的银离子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3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Hg2+含量的研究  利用硫化汞的溶度积比硫化银小,汞离子可以置换硫化银中的银离子生成硫化汞沉淀。在一定条件下,游离银离子可以催化氧化锰离子的电解生成高锰酸根的过程,利用高锰酸根可以与鲁米诺反应产生化学发光,建立了用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水中汞离子的含量。在最优化的条件下,化学发光强度与银离子浓度在3×10-9-4×10-6mol/L范围内成正比,由银离子浓度可以计算出汞离子的浓度,检测限1×10-9 mol/L。研究了影响化学发光强度的因素,对此方法与其他测定汞离子的方法的检测线进行了对比,此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易于实现自动化。
其他文献
聚吡咯易于合成,掺杂后导电性能高,微结构可调控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在电化学储能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设计合成了聚吡咯/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以及聚吡咯纳米阵列材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逐渐成为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其中聚己内酯(PCL)作为典型的半结晶型脂肪族生物可降解聚酯,因具有良好的热塑性、生物相容性、
橄榄石结构的磷酸亚铁锂(LiFePO_4)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此材料具有无毒、对环境友好、原材料来源丰富且价格低廉、比容量高、循环性能以及热稳定性极好等优点;但是该材料导电率极低,在大电流充放电的条件下,循环性能有待改善。本论文主要集中在磷酸亚铁锂的固相法和流体相法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方面,利用热重-差热(TG/DTA)、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本文以TEOS、SnCl2·2H2O和SbCl3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结合旋转涂膜技术在玻璃基底上制备出SiO2增透膜、SnO2:Sb (ATO)透明导电薄膜以及SnO2:Sb/SiO2复合薄膜,利用TG-DSC、XR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通过干扰正常激素的功能,可以引起个体或人群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内分泌紊乱。双酚A属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一种,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影响和威胁着胎儿和儿童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