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已有50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辅导员制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大学生发展指导和引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对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解决辅导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如何推动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很多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大多是对于高校辅导员历史发展的过程介绍、辅导员工作的现实白描及在现在制度框架下如何激励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的研究,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制度本身的研究尚很欠缺。本研究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出发,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辅导员制度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进行预测和制度设计,为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围绕辅导员制度变迁这一主题,除了导论,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梳理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历史,并从辅导员制度的四个发展阶段中总结辅导员制度的变化。第二部分,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国辅导员制度进行实证研究,并对辅导员制度的基本问题进行讨论。第三部分,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本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变迁的政治基础、社会基础,进而分析了辅导员制度变迁的模型,最后对辅导员制度在指导思想、运行制度、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人员构成等方面的制度变迁进行了分析,得出辅导员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从“政治化”到“政治化”加入“社会化”的内容。第四部分,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事务管理的先进经验,包括美国、英国、香港、德国、日本的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并将中外(美国)辅导员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五部分,根据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中国辅导员制度变迁的趋势,同时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探讨辅导员制度创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