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宾虹以“民学”的文化范畴,确定了古往今来两种不同形态下的审美指向:一、是人为的美术;二、是自然的美术。并且指出“自然”的民学美术是代表中国画的本体和现代方向。黄宾虹从人类学和艺术发生学角度,通过对“国画民学”论的提出,强调了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是“民学”的美术,并且,只有具备传统道德素养的新型知识分子才能推动其进步。只有“国画民学”的兴起方能真正改进民众的社会生活,方能在政治经济领域获得发展。基于此立场,黄宾虹建立了自己的美术史观。诞生于民国时期黄宾虹“国画民学”论下的美术史,是基于中国精英分子对于本土文化的改良主张,不完全等同于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所倡导的“大众”美术潮流。贯彻黄宾虹一生的这一美术史观,具有着浓郁的传统民本主义政治立场和鲜明的20世纪“公共知识分子”的文化特征,它强调了发自民间的民族美术研究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这一美术史观强调“道法自然”的艺术标准,强调人类视觉美术所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强调了“道与技”的重新统一。它的成就在于:它不仅超越了封建“文人画”史观的精英主义价值系统,同时也超越了因“古今中外”的假设命题而纠结中国美术家一百多年的思维范畴,跳出了简单的“以西为新,以新为尚”的思维逻辑,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传统中国画的生命力。这重新梳理出的中国画史,申明了古典和现代的审美分野,强调了向“内心”所追求的源自“自然”的美术应当属于现代美术范畴。它的意义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犬儒主义,强调了民族性立场。黄宾虹在此理论基础上通过多年深入的绘画探索,建立了“视觉心理”科学参照下研究中国画的新体系,冲破了旧的法式规范,实现了中国画语言的革新与创造,并将传统中国画语汇赋予了新的功能,创造了近代以来中国山水画史上新的里程碑。本文从黄宾虹“国画民学”论入手展开研究,意在通过对20世纪世界民主文化和科学主义大发展背景下黄宾虹山水思想体系的挖掘,试图寻找中国山水画在新世纪背景下的当代知识结构,并希望能够促进中国山水画的新发展,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