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尊孔崇儒”思潮是民国初年历时较久、影响较为深远的一股社会思潮。其兴衰历程与时局变动、思想观念递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言之,清末民初,科举制的废止与封建帝制的崩溃使儒家思想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在此语境下,为维护孔子儒学的正统地位,旧绅、学界的一些人士纷纷成立尊孔社团,提出尊孔崇圣、重新读经等要求,尊孔思潮逐渐兴起。至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特别是袁氏当国之际,当政者出于个人文化偏好和基于巩固自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孔崇儒”思潮是民国初年历时较久、影响较为深远的一股社会思潮。其兴衰历程与时局变动、思想观念递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言之,清末民初,科举制的废止与封建帝制的崩溃使儒家思想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在此语境下,为维护孔子儒学的正统地位,旧绅、学界的一些人士纷纷成立尊孔社团,提出尊孔崇圣、重新读经等要求,尊孔思潮逐渐兴起。至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特别是袁氏当国之际,当政者出于个人文化偏好和基于巩固自身治统的考虑,出台了一系列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尊孔思潮一度到达了顶峰。然而,伴随着两次帝制复辟的失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儒学的猛烈抨击,尊孔思潮遂渐渐归于没落。因尊孔动机不尽相同,崇尚“尊孔崇儒”思潮的各派人士,其尊孔主张既有相同,亦有相异之处。彼时当政者基于工具化利用传统儒学的政治需要,从教育、礼俗等领域入手,大力推行尊孔政策。而孔教派先后成立了数十个尊孔社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并发起规模浩大的孔教运动,侧重挖掘孔子儒学的宗教性。东方文化派与在华西人的尊孔主张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均主张兼取中西文化之优势,昌明文化层面的儒学,但两派在孔教是否应定为国教的问题上却持以截然相反的态度,东方文化派反对定孔教为国教,而部分在华西人却对孔教运动较为支持。尽管各尊孔派的主张呈现出一些差异,但他们皆直接抑或间接地成为民初尊孔思潮发覆的有力推动者,共同促进了民初尊孔思潮的发展和勃兴。面对声势浩大的尊孔思潮,社会各界呈现出不同的反应。政府官员内部存有明显分歧,一些保守官员迎合尊孔思潮,支持孔教运动;部分趋新官员则厉禁孔教,对尊孔思潮予以抵制。教育革新派为推行新式教育大力抵制孔子儒学,而教育保守派却积极回应尊孔思潮。五四新文化运动健将则立场明确,坚持“批孔非儒”。各宗教团体为了自身的利益,亦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基督教反对尤甚,而佛、道、回教则基本持以肯定态度。但无论支持抑或反对,不可否认的是,民初尊孔思潮委实对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受时代背景和片面史观的双重影响,百年以来,人们对民初“尊孔崇儒”思潮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或评价过低,或过度赞誉,或相对片面,或有失公允,总体来说这些评价都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未能真正从历史主义的角度理性审视其历史地位。是以,立足于唯物史观,既要在历史语境下窥探尊孔思潮兴起发展的多重历史面相,又要立足学理层面剖析其与帝制复辟的关系,检讨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阻碍作用。同时应该将“尊孔崇儒”视为儒家重建制度化的一次尝试,肯定其对民初文化建设的探索意义。此外,亦不能忽视尊孔思潮对保存传统文化和制衡西化思潮所做的种种努力。“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对这一思潮进行重新评价和反思,对于今日应当如何批判继承和发扬“尊孔崇儒”传统,以及“国学热”思潮下如何开展文化建设,均具有一定的鉴借意义。
其他文献
含能材料作为能够独立进行化学反应并释放大量能量的物质,在军事与民用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其中吡嗪类含能材料由于分子内存在富氮杂环结构且具有较大的密度与氧平衡,因此作为一类高能化合物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Reax FF-lg反应力场研究了LLM-105与ANPZ这两种吡嗪类钝感含能材料的分解机理,并分析了温度以及冲击波强度对含能材料初始分解机理的影响;同时讨论了摩尔比为2:1的LLM-1
锂离子电池基于锂离子(Li+)可以自由的在正负极间穿梭,因而也被称为锂二次电池。正负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性能最重要的部分,其中负极材料关系着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充电时长以及能量密度等方面。目前,市面上应用比较广泛的负极材料为石墨,但是石墨负极材料理论能量密度低(~370 m A h g-1),严重制约了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而硅被广泛认为是最有前途的负极材料之一,因为锂硅结合机理是发生合金化反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汽车产业技术有了许多进步,对汽车的心脏部位-内燃机的工作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压供油泵作为内燃机燃油供给系统的关键机构,其对内燃机工作过程的可靠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直以来,高压供油泵内部凸轮轴凭借其高负载能力、相对稳定的动静态特性已经在许多类型的车辆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凸轮轴部位的磨损将直接影响内燃机内燃油、润滑油的供给量,进而使内燃机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发生故障,因此高
2019年秋季开始在部分省份使用的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实现了编写体例的创新,融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内容框架上也与旧教科书大为不同。有着“国家意志,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润物无声”“通史体例,点线面结合”以及“语言严谨凝练,学术性高”的特点,由此也使历史教师面临着史料难理解、内容多碎难、重点不突出和趣味性不足的施教困境。课堂导入作为重要教学环节,必然承担着解决施教困境、提升历
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在与职业的互动中形成的对个人角色、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积极感受和归属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一部分,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在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师教育领域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从高中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很少涉及关键事件对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英语教师日常教学中经历的关键事件作为影响教师身份建构的因素
教育传播学是传播学诞生之后与教育学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门新型的学科,其诞生之日起就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育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将教育传播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一方面可以适应当前历史学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解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涌现出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为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通过教育传播理论来
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建构问题,一直是历史教学中的热议话题。而当前新版高中历史教材的使用和“选科制”的盛行,则对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增添了新的内涵。基于对原有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对高中一线历史老师的深入访谈,力求为建构高中历史优质课堂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建议。通过对一线高中历史教师访谈可知,所谓高中历史优质课堂,指的是——在整个高中学段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在一个融
教材分析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历史教师成长道路上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历史教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中历史教师教材分析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师在解读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与方式,按照由整体到部分或者由部分到整体的逻辑顺序,对历史教材的作用、地位、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找到教科书内容与课标之间的差距,并依据学情对教材进行合理地调整、补充与开发的能力。随着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到来、统编高
赵翼作为清代卓有成就的史学家和诗人,学界对其史学思想和文献的研究颇具规模,其中又以《廿二史札记》的部分较为充分,而对《陔余丛考》这部四十三卷的学术札记则略显不足。《陔余丛考》作为赵翼的学术札记,其自身的价值在于风俗考论、史书编纂以及其他较为琐碎的考证,这些内容尚未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从其对赵翼学术史研究的价值而言,可与《廿二史札记》的对比中显见赵翼的学术路径转向。《陔余丛考》风俗考论的部分主要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