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草床是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陆海连通性和潮间带区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海草床一方面可为大型底栖动物提供栖息地、庇护所和食源条件,另一方面也为潮间带沉积物提供丰富的碳储,稳定潮间带生态系统。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海洋环境质量的恶化,海草床的退化日益加剧,出现了严重的片段化现象,严重降低了海草床生态功能。因此,加大沿岸海草床生态学研究,开展海草床的生态恢复,加强海岸带区域包括海草床在内的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海草床内生活着种类多样的大型底栖动物,两者体现了复杂的互利共生关系。一方面这些底栖动物的摄食及生存,对海草的生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某些关键底栖软体动物的摄食压力对海草床存续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底栖动物群落中关键种的生物扰动作用,增加了沉积物-水界面的物质通量,包括氧和各种营养盐及离子,改善了沉积物环境,促进海草的生长发育。
本文针对黄渤海典型海草床系统,研究海草床片段化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食物网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解析当前海草床生境片段化的生态效应,加深对海草床生态功能的认识,为进一步修复退化海草床生境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2018年5、8、11月分别于东营、烟台、威海三处潮间带海草床设置采样点,进行海草床内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及环境因子的调查工作。通过测定海草床内底栖动物肌肉内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值,进行了物种鉴定及食物网分析,探讨了上述三地区海草床生境片段化成因,分析了海草床生境片段化对海草床内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食物网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海草床生境片段化引起水体和沉积物理化特性的变化,海草床内不同区域的环境因子存在空间差异,具体表现为:自海草床中心区至边缘区水温和溶解氧呈下降趋势;pH值呈上升趋势,沉积物粒径值呈增加趋势;这些环境因子的变化最终影响海草床内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分布与环境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粒径和亚硝酸盐含量是影响海草床内底栖动物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同时,由于三地人类活动类型和强度不同,对群落的影响亦有显著差异。
(2)海草床生境片段化影响了底栖动物栖息地的完整性,导致物种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发生变化。底栖动物物种数、丰度和生物量在海草床不同区域由高到低依次为海草床中心区>边缘区>裸露区。
(3)三个地区海草床主要生物的营养级范围略有不同,其中东营为2.00—3.85,烟台为2.00—3.15,威海为2.00—2.95,这与三处海草床生境片段化程度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均不同,导致区域物种组成差异。海草床内初级消费者主要为滤食性双壳类和杂食性多毛类,次级消费者为植食性或杂食性甲壳类,肉食性鱼类和腹足类。与近海海域大型底栖生物食物网相比,海草床内底栖生物的营养级均值普遍较低。
本文针对黄渤海典型海草床系统,研究海草床片段化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食物网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解析当前海草床生境片段化的生态效应,加深对海草床生态功能的认识,为进一步修复退化海草床生境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2018年5、8、11月分别于东营、烟台、威海三处潮间带海草床设置采样点,进行海草床内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及环境因子的调查工作。通过测定海草床内底栖动物肌肉内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值,进行了物种鉴定及食物网分析,探讨了上述三地区海草床生境片段化成因,分析了海草床生境片段化对海草床内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食物网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海草床生境片段化引起水体和沉积物理化特性的变化,海草床内不同区域的环境因子存在空间差异,具体表现为:自海草床中心区至边缘区水温和溶解氧呈下降趋势;pH值呈上升趋势,沉积物粒径值呈增加趋势;这些环境因子的变化最终影响海草床内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分布与环境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粒径和亚硝酸盐含量是影响海草床内底栖动物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同时,由于三地人类活动类型和强度不同,对群落的影响亦有显著差异。
(2)海草床生境片段化影响了底栖动物栖息地的完整性,导致物种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发生变化。底栖动物物种数、丰度和生物量在海草床不同区域由高到低依次为海草床中心区>边缘区>裸露区。
(3)三个地区海草床主要生物的营养级范围略有不同,其中东营为2.00—3.85,烟台为2.00—3.15,威海为2.00—2.95,这与三处海草床生境片段化程度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均不同,导致区域物种组成差异。海草床内初级消费者主要为滤食性双壳类和杂食性多毛类,次级消费者为植食性或杂食性甲壳类,肉食性鱼类和腹足类。与近海海域大型底栖生物食物网相比,海草床内底栖生物的营养级均值普遍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