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床生境片段化对底栖动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生态效应

来源 :烟台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4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草床是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陆海连通性和潮间带区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海草床一方面可为大型底栖动物提供栖息地、庇护所和食源条件,另一方面也为潮间带沉积物提供丰富的碳储,稳定潮间带生态系统。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海洋环境质量的恶化,海草床的退化日益加剧,出现了严重的片段化现象,严重降低了海草床生态功能。因此,加大沿岸海草床生态学研究,开展海草床的生态恢复,加强海岸带区域包括海草床在内的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已刻不容缓。海草床内生活着种类多样的大型底栖动物,两者体现了复杂的互利共生关系。一方面这些底栖动物的摄食及生存,对海草的生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某些关键底栖软体动物的摄食压力对海草床存续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底栖动物群落中关键种的生物扰动作用,增加了沉积物-水界面的物质通量,包括氧和各种营养盐及离子,改善了沉积物环境,促进海草的生长发育。
  本文针对黄渤海典型海草床系统,研究海草床片段化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食物网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解析当前海草床生境片段化的生态效应,加深对海草床生态功能的认识,为进一步修复退化海草床生境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2018年5、8、11月分别于东营、烟台、威海三处潮间带海草床设置采样点,进行海草床内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及环境因子的调查工作。通过测定海草床内底栖动物肌肉内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值,进行了物种鉴定及食物网分析,探讨了上述三地区海草床生境片段化成因,分析了海草床生境片段化对海草床内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食物网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海草床生境片段化引起水体和沉积物理化特性的变化,海草床内不同区域的环境因子存在空间差异,具体表现为:自海草床中心区至边缘区水温和溶解氧呈下降趋势;pH值呈上升趋势,沉积物粒径值呈增加趋势;这些环境因子的变化最终影响海草床内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物种分布与环境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粒径和亚硝酸盐含量是影响海草床内底栖动物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同时,由于三地人类活动类型和强度不同,对群落的影响亦有显著差异。
  (2)海草床生境片段化影响了底栖动物栖息地的完整性,导致物种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发生变化。底栖动物物种数、丰度和生物量在海草床不同区域由高到低依次为海草床中心区>边缘区>裸露区。
  (3)三个地区海草床主要生物的营养级范围略有不同,其中东营为2.00—3.85,烟台为2.00—3.15,威海为2.00—2.95,这与三处海草床生境片段化程度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均不同,导致区域物种组成差异。海草床内初级消费者主要为滤食性双壳类和杂食性多毛类,次级消费者为植食性或杂食性甲壳类,肉食性鱼类和腹足类。与近海海域大型底栖生物食物网相比,海草床内底栖生物的营养级均值普遍较低。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医疗卫生体改革进程加快背景下,对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为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科学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整体水平。本次研究将对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做简单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科学化  前言:作为疾控中心管理的关键环节,档案
期刊
海岛是海洋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开拓海洋经济发展空间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随着海洋经济的高速运转,海岛经济体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强,由于海岛资源匮乏、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系统脆弱等特点,海岛可持续发展能力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提高海岛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护海岛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海岛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本文以舟山市为研究对象,依据海岛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结合海岛的特殊性,构建了海岛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四个方面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舟山市海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医院档案管理也由传统的纸质化、人工化向智能化、电子化转变。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档案进行信息的存储、扫描、查询、传输、处理、共享,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避免了传统纸质档案在查找时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以及年久老化腐烂的弊端,因此医院档案管理智能化有利于档案管理的规范、高效,节省大量时间和人力的同时,还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为医院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
期刊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山东近海渔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我国山东近海资源结构遭到破坏,渔业资源正日趋衰退。本文通过对2017-2019年8月山东半岛近海渔业资源进行调查,调查海域为山东近海包括莱州湾以及渤海湾南部、烟威海域和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三个海域,采用单船底托网,对山东近海渔业资源的结构现状包括种类组成、数量、重量、优势种以及资源量评估等进行初步分析,进而对山东近海渔业资源结构进行评价,以期为我国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2017-2019年我国山东近
近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日益加重,我国黄海海域绿潮暴发的频率逐年增大,藻类的大量暴发与衰亡分解已成为水环境的重要营养负荷。荣成天鹅湖是位于山东半岛的天然泻湖,丝状硬毛藻(Chaetomorpha sp.)常年在湖内大量暴发,导致水环境日益恶化、内源负荷加重。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模拟相结合,研究了天鹅湖沉积物中各形态铁和磷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有效态铁(DGT-Fe)和有效态磷(DGT-P)的剖面含量,分析了水土界面铁和磷扩散通量的季节变化,明确了硬毛藻分解对沉积物铁和磷释放的影响,揭示了沉积物中铁和磷的释放
本论文以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水体中硫化物对刺参的毒性效应。首先研究了硫化物对刺参的急性毒性效应,随后将刺参暴露在0mg/L(对照组)、0.8mg/L(低浓度)、1.6mg/L(高浓度)硫化物浓度下,进行了为期4天的亚致死毒性试验,研究了硫化物对刺参的免疫、抗氧化防御、肠道组织结构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参照静水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测得硫化物对刺参幼参的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397mg/L、3.7
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山东省部分参池水温高达在夏季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养殖池池体的水温可达到34℃,山东省烟台市的人工饵料培育池的池体水温在夏季可高达40℃。高温影响了饵料生物的繁殖与生长,普通饵料微藻容易衰败,难以满足夏季育苗期间水产品对活体饵料的需求,从而影响了水产养殖动物的生产力。因此,选育出耐高温的藻株,可为后期的规模化利用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为保证夏季饵料正常生长,本研究从43℃的夏季饵料培育池中分离出4株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10株海水小球藻(Chlore
南极磷虾通常指的是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是南极洲与南大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南极磷虾有集群的习性,且存在昼夜垂直移动现象,环南极分布在南大洋50°S以南海域。据最新估算,南极磷虾的生物量在6.5~10.0亿吨之间。在世界性传统渔业资源逐渐衰竭的背景下,由于其巨大的资源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随着我国南极事业的不断发展,南极磷虾等南极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不断深入。作为传统渔业国家,南极磷虾资源的开发也是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农业农村部南极磷虾资源探捕项目
现今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由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显著上升,造成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气候问题。而海洋生物泵过程通过驱动碳在海洋中的垂直迁移,可以使颗粒有机碳向深海输出并埋藏,达到千年尺度上海洋储碳的效果。但是因为原位观测的困难、海洋中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相互交错,关于海洋生物泵过程中有机质输出的研究并不够完善,尤其是中深层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的观测较少,颗粒物输出与上层水体物理驱动过程的联系亦不够明确。
  本研究通过结合南海2012年夏季与2014年冬季不同区域不同水体层位溶解
本文通过805个可靠的青藏高原地壳厚度估计值,显示在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近乎平坦的表面下莫霍面存在着很大的起伏。本文的结果来源于P波的广角全反射,该波是宽频地震仪附近的虚拟地震源产生的,同时这些虚拟震源在反方位角中有着很好的分布。在本文的分析中,利用SsPmp震相与Ss震相的走时差与震中距之间的函数关系来同时约束地壳的厚度和地壳中P波速度(大约6.3km/s)。同时本文也考虑了上地幔中已知的S波波速不一致的影响。在Hi-CLIMB台阵附近区域,地壳厚度除了已知的自南向北减薄趋势外,还有着自西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