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及季节内物理过程对南海中深层颗粒物通量的影响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SS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由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显著上升,造成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气候问题。而海洋生物泵过程通过驱动碳在海洋中的垂直迁移,可以使颗粒有机碳向深海输出并埋藏,达到千年尺度上海洋储碳的效果。但是因为原位观测的困难、海洋中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相互交错,关于海洋生物泵过程中有机质输出的研究并不够完善,尤其是中深层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的观测较少,颗粒物输出与上层水体物理驱动过程的联系亦不够明确。
  本研究通过结合南海2012年夏季与2014年冬季不同区域不同水体层位溶解无机氮(DIN)、磷酸盐、硝酸盐浓度水平与季节性变化,明确了短时间尺度物理驱动过程对南海上层营养盐输送的影响,然后分析了2014-2015年沉降颗粒物总通量、颗粒有机碳、碳酸钙、生物硅和岩源物质通量的时间分布规律,结合同站点不同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6-2017年)的记录数据与环境参数包括海表面温度、混合层深度等数据,明确了季节尺度内影响中国南海北部中深层颗粒物输出的物理驱动因素,包括具有发生规律的季风驱动与时间上不固定的随机物理过程如中尺度涡、大气沉降等。
  研究发现:1)表层分布上,南海营养盐具有典型的表层寡营养的特征,DIN、磷酸盐、硅酸盐表层平均浓度分别为0.15±0.12μmolL-1,0.06±0.05μmolL-1,1.03±1.59μmolL-1,不同区域波动性较大。第二,在垂直分布上,在75m以浅营养盐浓度较低,随深度增加基本不变或略有减小,在75m以深浓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第三,在时间分布上,营养盐浓度具有明显的冬夏季节特征,大部分区域水体DIN,磷酸盐浓度冬季大于夏季,以150m以浅水层中含量的变化极为显著(>30%),硅酸盐表层含量夏季显著高于冬季,而在次表层以深水体中为冬季高于夏季,营养盐的季节变化特征主要是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而不同营养盐的季节变化特征不同与初级生产者对营养盐的利用有关。第四,营养盐的分布具有区域性的独特特征:琼东沿岸(海南岛东面近岸)与越南岸外(111°E-113°E范围)出现同层位水体营养盐浓度冬季低于夏季的情况,琼东沿岸风生上升流与越南岸外离岸射流对于营养盐的输送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冬季在吕宋岸外16-19°N范围内的吕宋冷涡上升流也造成了营养盐的向上抬升。这些信号表明季节及季节内尺度的物理驱动因素可以直接向上层输送营养盐,在特定区域其影响甚至大于季风的影响。
  2)2014年-2015年沉降颗粒物总通量、颗粒有机碳,碳酸钙和岩源物质通量分别在冬季和秋季期间达到极大值,在夏季表现出极小值,其变化范围分别为:59.7-413.2mgm-2d-1,2.1-18.2mgm-2d-1,32.9-197.9mgm-2d-1,和12.0-73.6mgm-2d-1。生物硅通量与之相似,冬季最大(109.6 mg m-2 d-1)而夏季最小(6.9 mg m-2 d-1),但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秋季极大值。与往年相比,除冬季高通量的现象在南海普遍存在之外,秋季通量的极大值与夏季的极小值均为随机现象,不具备规律性,而且该年冬季通量与往年相比具有显著增加(>30%)。通过结合环境参数分析表明:东北季风与表层降温造成的混合层深度加深,上层水体中较为充足的营养物质使得浮游植物大量生长是造成南海北部每年冬季出现高通量的主要因素,而2014-2015年冬季显著的高通量值还因为发生了季风与中尺度冷涡效应的叠加。在夏季,反气旋涡抑制了下层营养盐的向上输送,使得初级生产力以及随后的输出通量相对降低。至于岩源物质和碳酸钙通量的秋季高峰值,大气沉降和矿物压载效应是最可能的原因。在南海,反气旋涡对于沉降颗粒物的抑制作用、气旋涡或大气沉降带来的正向促进作用均为短时间尺度的随机过程,可以在任何时间点对通量造成影响,同时可以与季风转换相互叠加。
  本研究强调了除季风转换之外,季节及季节内尺度的其他无明显规律的物理过程(如中尺度涡和大气气溶胶沉降)对于生物泵各环节包括营养盐的输送以及有机质的深层输出均十分重要。
其他文献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以及完成社会建设发展的基础环境。生态环境关系着人类健康,同时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实现森林资源维护、提升森林管理效果,同时能够防治生态问题,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效率。本文对生态环境建设及森林培育进行简要概述,探究森林培育对生态环境建设起到的重要作用,加强森林培育的策略,借此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森林培育效果,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了机械产品快速设计的相关理论,阐述了机械产品快速设计的研究概况,探讨了机械产品快速设计与制造系统的有效应用,以转变传统的机械产品快速设计形式,不断地创新机械产品快速设计理论,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优化机械产品快速设计,开发机械产品新功能、新结构,促进机械产品工艺水平的有效提升,从而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推动机械产品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机械产品;快速设计;制造系
期刊
摘要:我国医疗卫生体改革进程加快背景下,对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为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科学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整体水平。本次研究将对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做简单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科学化  前言:作为疾控中心管理的关键环节,档案
期刊
海岛是海洋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开拓海洋经济发展空间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随着海洋经济的高速运转,海岛经济体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强,由于海岛资源匮乏、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系统脆弱等特点,海岛可持续发展能力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提高海岛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护海岛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海岛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本文以舟山市为研究对象,依据海岛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结合海岛的特殊性,构建了海岛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四个方面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舟山市海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医院档案管理也由传统的纸质化、人工化向智能化、电子化转变。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档案进行信息的存储、扫描、查询、传输、处理、共享,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避免了传统纸质档案在查找时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以及年久老化腐烂的弊端,因此医院档案管理智能化有利于档案管理的规范、高效,节省大量时间和人力的同时,还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为医院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
期刊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山东近海渔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我国山东近海资源结构遭到破坏,渔业资源正日趋衰退。本文通过对2017-2019年8月山东半岛近海渔业资源进行调查,调查海域为山东近海包括莱州湾以及渤海湾南部、烟威海域和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三个海域,采用单船底托网,对山东近海渔业资源的结构现状包括种类组成、数量、重量、优势种以及资源量评估等进行初步分析,进而对山东近海渔业资源结构进行评价,以期为我国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2017-2019年我国山东近
近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日益加重,我国黄海海域绿潮暴发的频率逐年增大,藻类的大量暴发与衰亡分解已成为水环境的重要营养负荷。荣成天鹅湖是位于山东半岛的天然泻湖,丝状硬毛藻(Chaetomorpha sp.)常年在湖内大量暴发,导致水环境日益恶化、内源负荷加重。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模拟相结合,研究了天鹅湖沉积物中各形态铁和磷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有效态铁(DGT-Fe)和有效态磷(DGT-P)的剖面含量,分析了水土界面铁和磷扩散通量的季节变化,明确了硬毛藻分解对沉积物铁和磷释放的影响,揭示了沉积物中铁和磷的释放
本论文以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水体中硫化物对刺参的毒性效应。首先研究了硫化物对刺参的急性毒性效应,随后将刺参暴露在0mg/L(对照组)、0.8mg/L(低浓度)、1.6mg/L(高浓度)硫化物浓度下,进行了为期4天的亚致死毒性试验,研究了硫化物对刺参的免疫、抗氧化防御、肠道组织结构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参照静水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测得硫化物对刺参幼参的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397mg/L、3.7
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山东省部分参池水温高达在夏季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养殖池池体的水温可达到34℃,山东省烟台市的人工饵料培育池的池体水温在夏季可高达40℃。高温影响了饵料生物的繁殖与生长,普通饵料微藻容易衰败,难以满足夏季育苗期间水产品对活体饵料的需求,从而影响了水产养殖动物的生产力。因此,选育出耐高温的藻株,可为后期的规模化利用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为保证夏季饵料正常生长,本研究从43℃的夏季饵料培育池中分离出4株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10株海水小球藻(Chlore
南极磷虾通常指的是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是南极洲与南大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南极磷虾有集群的习性,且存在昼夜垂直移动现象,环南极分布在南大洋50°S以南海域。据最新估算,南极磷虾的生物量在6.5~10.0亿吨之间。在世界性传统渔业资源逐渐衰竭的背景下,由于其巨大的资源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随着我国南极事业的不断发展,南极磷虾等南极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不断深入。作为传统渔业国家,南极磷虾资源的开发也是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农业农村部南极磷虾资源探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