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统觉探析--康德自我意识理论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ior9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的自我意识理论突出地体现了先验哲学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些基本原则,它们包括:对象依照我们的知识、知识的对象是作为现象而存在的自然以及通过在理论领域限制理性的运用而为它的实践应用留下地盘等。先验统觉的探析力图通过回到康德先验哲学体系的这些基本原则,并以这些基本原则为基础和出发点,围绕先验统觉这个核心,诠释康德自我意识理论。   先验统觉是在第一版演义中提出来的,其理由是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需要一个先验的条件作为它的保证。但是,第一版演绎中作为结果被推演出来的先验统觉,在第二版演绎中却被直接作为演绎的出发点,并没有复杂推演的过程。而且对于这个概念,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例如: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我思、纯粹统觉、本源的统觉以及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等。那么这个最高原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解释,它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为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本研究追溯了自我意识理论的发展历史,重温了康德提出这个概念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针对以先验统觉为中心的重要自我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认为先验统觉作为最高的知识原理之所以可能,其缘由完全在于它自身;其次,统觉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讨论分为两种情况,认为只有直观之我才具有时间性质;其三,将自由的内容纳入自我意识理论的讨论,在理论领域理性被限制了涉足物自体领域的权利,但在实践领域,道德法则为它走向物自体领域打开了一扇门,这扇门通向广阔的自由世界,而理性的原型实际上就是先验自我,因此,揭示自我从必然领域走向自由世界的过程,不仅符合康德哲学的原则,而且是自我意识理论讨论所必须的。最后,讨论了德国古典哲学与康德自我意识理论的联系,以及它所产生的意义。
其他文献
治理理论是回应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多元化环境、确保社会有质量发展而成的一种理论话语和实践模式。但受研究视角和理论谱系的制约,治理理论及实践并未能解决治理过程中出
康德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一位深刻的教育思想家。康德的教育哲学思想受到敬虔派、卢梭、洛克和泛爱主义的影响,但更多地立足于自己的哲学理论之上。康德的教育思想包括
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1942~)是英国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2006年7月4日将萦绕在他心头的疑问:“在一个政治、社会、环境动荡的世界里,人类如何才能继续生存100年?”(In
净土信仰萌芽印度,鲜有影响。自东汉传入中土,降及隋唐,枝繁叶茂。尤其是作为十方佛净土中最为殊胜的阿弥陀佛信仰,脱颖而出于隋唐,以至于形成了一个信仰诸佛及其净土之存在,当期依仗阿弥陀佛慈悲摄护,逝后期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大乘佛教教派——净土宗。随着诸宗归净土的局面的出现,于是就有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史料载,慧远大师曾率庐山淄素建斋结社,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习以观想念佛为主的般舟三
学位
人是哲学的真实主题,哲学与人之间有着异常密切的关系,讲哲学就不能不讲人。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是人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自我超越性、创造性,简言之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
作为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威不是一个类似于波普尔、库恩那样的科学哲学家,但他对于科学的理解和阐述并不逊色于任何一个正统的科学哲学家,他对于科学的独特看法被称为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