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天线结构及系统集成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h15811353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通信向高速率、稳定可靠、绿色的发展,要以灵活高效的电波覆盖作为基础。天线作为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对保证高效、灵活的电波覆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智能天线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现以来,凭借其灵活的波束动态调控能力在移动通信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对于短距离和室内移动通信,传统的智能天线系统构成相对分散、尺寸较大、成本较高,不适合在这类环境中应用。本文针对短距离和室内移动通信发展需求,借助先进电子技术,对具有波束自动变换能力的集成化智能天线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可用于集成的智能化天线辐射结构及其设计方法;利用人工智能、电磁波探测等先进技术实现天线的目标信息自感知功能;在此基础上完成具有自感知功能的智能天线系统集成。本文的研究工作将为短距离和室内移动通信灵活、高效的电波覆盖提供支撑。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传统天线,提出了可用作智能化天线辐射结构的一维三波束可变换和二维四波束可变换天线阵列结构,分析了其辐射特性,进行了实验验证。探索研究了基于柱面波激励的任意二维波束变换天线阵列,建立了其辐射场计算模型,研究了任意波束指向所对应的最佳组合馈电集,并以此建立数据库作为先验知识,应用中可根据目标信息实时调用先验知识,实现阵列方向图的变换。研究工作为波束更加灵活多变的智能天线提供了基本辐射结构。2.提出了可辐射锥形波束的平面环形漏波天线结构,通过调节天线结构参数可获得灵活多变的二维锥形波束,为室内二维电波覆盖智能天线提供了基本辐射结构。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基片集成波导的平面环形漏波天线的设计方法,实现了方向可控的锥形波束和法向单波束。同时,针对平面环形天线首尾相连的特殊结构,提出了紧凑的缝隙耦合馈电方法,实现了对辐射层馈电和剩余能量吸收,提高了远场的均匀性。3.提出了二维波束可变换的平面双环漏波天线阵列结构,建立了其辐射场计算模型,对双环漏波天线阵列的辐射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到双环阵列的各单元在单馈和同馈情况下的波束变换结果。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设计加工了二维波束可变换的平面双环漏波天线阵列,并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波束可变换天线阵列可为二维集成化自动波束变换智能天线提供良好辐射结构。4.提出了基于调频连续波探测的一维集成化自动波束变换智能化天线。该天线由感知单元、信号处理单元和辐射单元构成,利用雷达反射机理和模拟、数字电子技术,构建了信号处理电路,可快速获得用户与天线之间的距离信息;辐射单元采用由现有的平面化八木天线和微带天线集成的三波束可变换天线阵列。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集成化智能化天线实现了更加平坦的一维电波覆盖和更低的EVM(Error Vector Magnitude)分布。5.提出了基于图像识别的二维集成化自动波束变换智能天线。该天线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图像识别为手段,可根据用户所在位置实时对观测区域提供灵活多变的电波覆盖,保证通信质量。分别采用四波束可变换天线阵列和所提出的基片集成波导双环漏波天线阵列,设计了两种二维集成化自动波束变换智能化天线。实验结果证明,所设计的两种二维自动波束变换智能化天线具有良好的波束变换能力,能够实现更加平稳的电波覆盖和较低的EVM分布,其中基于双环阵列的二维智能化天线在跨越相邻区域边界时电波覆盖更加平稳。
其他文献
金属陶瓷大多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如高硬度、高强度、高弹性模量、耐腐蚀、耐磨损、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在诸如切削刀具、高速轴承、耐热涂层、耐磨部件、抗烧蚀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然而,由于陶瓷相与金属相之间的润湿性通常较差,界面结合强度低,急冷急热环境下两相热失配以及受制于陶瓷相的较低韧性,使得金属陶瓷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制备一种新型的金属陶瓷,通过研究金属相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为解决车辆自动驾驶和车载应用等面临的计算和存储等相关问题,车联网与边缘网络智能技术相结合来构建车载云计算和车载雾计算。但在车载云计算中存在一些主要的安全挑战,包括车辆的高移动性背景下,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和验证消息的完整性;确保敏感信息的机密性;由于车辆系统中的大多数应用都依赖于位置信息,因此要确保定位和位置的安全性;提供数据隔离以确保云上存储的数据的安全;安全的数据访问以保护云上存储的数据免受未经授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智能化和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技术的推动,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等能量受限网络得到快速的发展和部署,移动终端的数量和数据需求呈现指数级增加,这对无线网络系统的容量、可靠性、覆盖率以及能耗等关键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由于网络节点携带的能量有限、难以保证长时间持续工作,已经成为制约网络大规模部署的主要瓶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