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立油田V区块扶余油层储层建模研究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dewuwang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区块位于新立油田中部,1984年V区块投入开发,早期采用300米井距正方形反九点法面积注采井网,井排方向为北东67.5度。1988年以150米井加密部分井网,同时对在注水井排的高含水油井转注,1995、1997及2005年进一步进行井网调整,目前主体注采井网为排问距134米线状注采井网;区块北部20排以北为两排水井夹三排油井,排问距95米的线状注水井网。
  到2011年6月,在册油水井总数311口,其中采油井228口,开井166口,年产油3.63万吨,累积产油363。63×104t,以0.69%速度采油,采出程度大约为34.38%,可采储量的采出程度为88.O%,V区块剩余油可采储量的采油速度约为1.77%。平均综合含水约占84.7%。在册的注水井83口,开井67口,日注水2883m3,单井平均日注量为约为43m3/d,年注水约为49.9×104m3,累积注水约为1325.8×104m3,月注采比为1.68,累积注采比1.55,地下存水率约为72.6%。
  自1984年规模投产以来,随着油田深入开发,目前已进入“高产水、高开采”阶段,开发形势异常的严峻。随着静态、动态资料的增加、认识程度不断的加深,各种开发问题也随之涌现出来,此刻急需不断调整和改进工区已有研究成果。由于油田当前剩余油的分布情况极其复杂,此时对工区进行三维储层建模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工区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的研究,弄清剩余油分布情况,以更好地指导油田后期调整开发工作,进而显著提高剩余油采收率。
  本文以地质统计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等为指导,通过观察工区取心井岩心,弄清工区的砂体发育情况及岩心沉积微相类型及发育规律和特征。利用精细的单层划分与对比方法,建立起研究区的精细地层格架。严格依据岩心观察的结果,同时结合取心井测井响应和测井相对每口井每个单层进行沉积微相人工解释,确定每个小层平面上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工区储层砂体空间分布的统计模型,利用Petrel油藏建模软件,建立储层三维地质模型;结合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建立储层沉积微相模型;应用地质统计学和随机模拟方法,对小层进行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属性随机建模,建立储层沉积相控制下的属性三维模型,并对随机模型抽稀检验,结合后期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得出了剩余油展布情况和有利挖潜层位和区块。
  通过对工区综合的研究工作,该论文取得以下认识:
  1、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本工区内较大规模的洪泛面,即发育的一套较纯的厚层泥岩段作为标志层,以控制砂层组界面。再以取心井为标准井,充分尊重前人的原划分方案,确定扶余油层的各分层界限。将工区扶余油层纵向上分为5个砂组16个小层,在小层研究基础上,将扶余油层细分为32个单层。
  2、根据沉积相研究认为v区块扶余油层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河口坝、河道间漫溢薄层砂,间湾等沉积微相,水上分流河道,陆上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
  3、以沉积微相研究和小层对比格架为基础,建立了符合本地区的地质三维模型,再对各个小层的二维沉积微相分布图进行边界数字化,采用赋值方法建立确定性的沉积微相三维模型。
  4、对V区块进行沉积相控制随机储层孔隙度,再根据孔隙度控制模拟渗透率,最后根据测井解释得到的含油面积来模拟含油饱和度三维模型。
  5、对于本工区随机模型的检验,本文采取了抽稀检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得到抽稀井剖面与实际剖面大体一致,仅在井点局部有所差异,说明建模过程中选择的方法是合理的,所建模型是可信的,并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6、通过采用容积法进行储量计算,得出1、8(1)、8(2)、13、14(1)、14(2)等小层储量相对较高,整个扶余油层储量大约为621.771×104t。
  通过本次研究,建立了比较可靠的地质模型,根据模拟的剩余含油饱和度分布情况,预测出剩余油气分布规律和特征,为新立油田V区块油藏今后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剩余油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无线传感器的广泛应用,利用环境中的振动能来为无线传感器供电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其中,压电材料具有优异的力电耦合特性,利用压电材料制作的压电俘能器可高效地俘获环境中的振动能。由于悬臂梁式压电俘能器的自振频率可以调节到低频范围内,以接近于环境振动频率,因此其在低能耗领域得到了一些应用。但是环境振动源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单根压电悬臂梁仅能在谐振频率附近很窄的带宽范围内具有良好的俘能效果,
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PLAXIS 3D,分析了板桩墙深基坑在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在临近公路的深基坑三维有限元模型中,从ASSHTO规范中选取了两种类型的车辆,来研究板桩墙在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为了反映实际车辆的行驶情况,对路面上的车辆轮胎载荷进行了建模,并考虑了车辆类型、车速、公路与开挖基坑之间的净距等主要参数。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这些参数对板桩墙深基坑在施工过程中的影响。为了进
学位
基于现场检测的结构状态评估是古建筑木结构安全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结构制定合理的修缮和保护方案提供重要基础。由于在这一领域缺乏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微损材质检测和全站仪变形监测的古建筑木结构状态评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我国现存的多层古建筑木结构——飞云楼,为古建筑木结构的科学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  (1)提出了基于应力波和微钻组合检测方法的古木构件内部材质损伤
学位
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是一种高强度、高韧性、低孔隙率的水泥基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裂性和耐久性。将RPC运用于钢-混组合梁的顶板中,可以解决普通混凝土顶板纵向开裂、收缩徐变过大,以及桥梁跨径受自重限制等问题。然而目前针对钢-RPC组合梁栓钉连接件的研究十分缺乏。此外,栓钉变形、栓钉焊接不牢会导致钢与混凝土界面滑移,因此本文提出一种高强粘结胶-栓钉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能源系统,与传统电池系统相比具有能量损失少、燃料源头广、燃料运输安全,产物绿色环保等优势。但是催化剂的成本、催化活性和催化稳定性等问题,限制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发展。目前制备新型高催化活性和高稳定性的阳极催化剂是燃料电池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循环伏安法将活性金属沉积到碳纳米管和复合载体上,制备了高效低铂载量的甲醇燃料电池催化剂,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如下:  
学位
烯烃双官能团化反应可以同时引入两个不同的官能团而受到合成化学家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过渡金属催化的烯烃双官能团化反应取得了巨大进步,科研工作者不断开发新型、有效的合成方法将简单烯烃转化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这之中,自由基参与烯烃双官能团化作为最具吸引力的方法之一,已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化学中。  杂原子化合物,特别是含氮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生物活性以及在自然界的广泛存在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一
四川盆地石炭系黄龙组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勘探开发,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油气成果,以高陡构造为主的勘探获得了大量天然气,而以地层、岩性为主的天然气勘探才刚刚开始。由于对储层发育和油气成藏有直接控制作用的层学地层学和沉积相特征缺乏整体、系统和精细的研究,从而制约了该领域的油气勘探进程。因此,开展黄龙组层序地层学和储层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大量单井、野外剖面
学位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绥靖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延9油层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阅读研究区域的地质资料建立研究认识与研究思维,研究过程中运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结合工区岩心、测井、录井、生产资料,同时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杨19区延安组延9油层组的沉积相特征与分布、砂体形态及展布规律、储层特征和非均质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评价了储层的优劣,为下一步油藏的勘探与开发打下了坚实
学位
涠西南凹陷是北部湾盆地北部拗陷的一个次级凹陷,是已被钻探证实的富烃凹陷。W210-3油田位于涠西南凹陷内1号断层下降盘,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较大。前人针对涠洲10-3油田流三段沉积相和储层开展过相关研究,在沉积相识别、沉积相类型和储层分类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沉积微相划分方案,对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的认识不清,并缺少对储层特征的系统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流三段的
文留地区位于河南省濮阳市境内。构造位置处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中部。北部为濮城油田,南与桥口油田隔河而望。东西两边均为洼陷,分别为前梨园洼陷和柳屯一海通集生油洼陷。文留地区包括文北(文东、文中)油气田、文南油气田。文南油田整体呈两边高中间低、西比东高的地堑结构,东部地层构造简单,而西部较为复杂。文南油田的新生代地层主要为一套砂、泥岩互层的碎屑岩沉积,泥岩中间夹多套厚层盐岩、泥膏盐及油页岩等。沙河街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