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洲10-3油田及围区流三段Ⅰ+Ⅱ油组沉积相及储层研究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涠西南凹陷是北部湾盆地北部拗陷的一个次级凹陷,是已被钻探证实的富烃凹陷。W210-3油田位于涠西南凹陷内1号断层下降盘,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较大。前人针对涠洲10-3油田流三段沉积相和储层开展过相关研究,在沉积相识别、沉积相类型和储层分类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沉积微相划分方案,对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的认识不清,并缺少对储层特征的系统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流三段的油气勘探开发。因而,对涠洲10-3油田及围区流三段开展系统、全面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既可以为该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详实的基础地质依据,还可以对北部湾盆地北部拗陷的其他油气田的勘探开发起到借鉴工作。
  本论文选题于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科研项目一“涠洲10-3油田及围区流三段储层综合研究”,选取其中的流三段Ⅰ+Ⅱ油组为研究对象。论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流三段Ⅰ+Ⅱ油组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并在高精度地层格架内对沉积相开展系统地研究,进而在此基础上研究流三段Ⅰ+Ⅱ油组储层特征,指出有利储层相带。
  针对研究区流三段Ⅰ+Ⅱ油组的地层发育特征,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综合分析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出3个级别的层序界面和最大湖泛面,并以此为界将流三段Ⅰ+Ⅱ油组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了以“最具等时对比意义”的中期旋回为对比单元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在详细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录井、测井和分析化验资料,开展了沉积相研究。研究区流三段Ⅰ+Ⅱ油组岩石颜色以灰色、灰绿色、棕色等弱还原~还原色调为主,次为深灰色、灰黑色等较强还原性色调,局部为红棕色、杂色、灰白色等弱还原~弱氧化到氧化色调,反映了弱还原~还原的沉积环境。岩石类型主要为陆源碎屑岩,碎屑颗粒粒级变化大,分选中等,磨圆较差,多为点接触,孔隙式胶结,结构成熟度中等偏低。粒度累积概率曲线可归纳为3大类和2类过渡类型,3大类包括反映碎屑流沉积特征的“上拱弧形一段式”,表现浊流沉积特征的“简单一段悬浮式”,和反映牵引流水动力机制的“典型二段式”和“典型三段式”。沉积构造类型丰富,既有块状层理、递变层理、漂砾构造等重力流成因的沉积构造,亦有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等牵引流成因的沉积构造。根据上述沉积相标志,结合沉积背景,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流三段I+II油组为扇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进一步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和滨浅湖4个沉积亚相和若干沉积微相。
  通过单井、联井和平面沉积相分析,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基本单位探讨了沉积相的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流三段Ⅰ+Ⅱ油组沉积时期,沉积相分布较有规律,扇三角洲主要在研究区西北部分布,以扇三角洲前缘最为发育;滨浅湖在研究区东南部发育。自MSCI沉积时期至MSC4沉积时期,随着湖平面逐渐上升,扇三角洲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向研究区西北部后退。
  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岩心物性、测井物性数据及相关的分析测试等资料,对流三段Ⅰ+Ⅱ油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物性特征、控制因素及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流三段i+n油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和长石质石英砂岩;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次之。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5%~25%区间及小于10%区间,渗透率主要分布在小于10×10-3μm2区间,次为(10~100)×10-3μm2区间,显示流三段Ⅰ+Ⅱ油组既有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亦有中孔中渗的优质储层。储层受岩性、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其中以沉积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储层非均质性强。
  最后根据沉积相、储层的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流三段Ⅰ+Ⅱ油组沉积时期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最为发育,且物性相对较好,尤其在研究区北部A1-C1-C4-A3井井区前端区块,是研究区最有可能的有利区带。
其他文献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的日益稀缺,环境俘能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其中应用压电材料俘获周围环境中的机械振动能是一种比较高效的俘能方式。但是环境振动能量密度低,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汇聚后再进行能量俘获。已有研究发现,具有局域共振衰减域机理的周期性结构能够使环境振动的能量聚集在自身结构的某一部分。因此本文提出了针对地面列车致环境振动引起的面波,将压电俘能结构置于周期排桩中的想法,设计了新型周期性压电排
近些年来,桥梁健康监测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针对铁路桥梁研究较少,关于地铁高架桥长期健康监测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的研究更加缺乏,结合地铁桥梁荷载的特点探究监测数据的深层次信息的研究也很少。同时,实际运营中的地铁桥梁存在无效预警或过度预警的问题,增大了检修人员的工作量或造成错误判断。针对以上现状,本文对地铁桥梁长期健康监测数据的时间多尺度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桥梁结构作用效应与环境
学位
近年来,随着无线传感器的广泛应用,利用环境中的振动能来为无线传感器供电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其中,压电材料具有优异的力电耦合特性,利用压电材料制作的压电俘能器可高效地俘获环境中的振动能。由于悬臂梁式压电俘能器的自振频率可以调节到低频范围内,以接近于环境振动频率,因此其在低能耗领域得到了一些应用。但是环境振动源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单根压电悬臂梁仅能在谐振频率附近很窄的带宽范围内具有良好的俘能效果,
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PLAXIS 3D,分析了板桩墙深基坑在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在临近公路的深基坑三维有限元模型中,从ASSHTO规范中选取了两种类型的车辆,来研究板桩墙在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为了反映实际车辆的行驶情况,对路面上的车辆轮胎载荷进行了建模,并考虑了车辆类型、车速、公路与开挖基坑之间的净距等主要参数。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这些参数对板桩墙深基坑在施工过程中的影响。为了进
学位
基于现场检测的结构状态评估是古建筑木结构安全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结构制定合理的修缮和保护方案提供重要基础。由于在这一领域缺乏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微损材质检测和全站仪变形监测的古建筑木结构状态评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我国现存的多层古建筑木结构——飞云楼,为古建筑木结构的科学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  (1)提出了基于应力波和微钻组合检测方法的古木构件内部材质损伤
学位
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是一种高强度、高韧性、低孔隙率的水泥基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裂性和耐久性。将RPC运用于钢-混组合梁的顶板中,可以解决普通混凝土顶板纵向开裂、收缩徐变过大,以及桥梁跨径受自重限制等问题。然而目前针对钢-RPC组合梁栓钉连接件的研究十分缺乏。此外,栓钉变形、栓钉焊接不牢会导致钢与混凝土界面滑移,因此本文提出一种高强粘结胶-栓钉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能源系统,与传统电池系统相比具有能量损失少、燃料源头广、燃料运输安全,产物绿色环保等优势。但是催化剂的成本、催化活性和催化稳定性等问题,限制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发展。目前制备新型高催化活性和高稳定性的阳极催化剂是燃料电池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循环伏安法将活性金属沉积到碳纳米管和复合载体上,制备了高效低铂载量的甲醇燃料电池催化剂,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如下:  
学位
烯烃双官能团化反应可以同时引入两个不同的官能团而受到合成化学家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过渡金属催化的烯烃双官能团化反应取得了巨大进步,科研工作者不断开发新型、有效的合成方法将简单烯烃转化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这之中,自由基参与烯烃双官能团化作为最具吸引力的方法之一,已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化学中。  杂原子化合物,特别是含氮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生物活性以及在自然界的广泛存在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一
四川盆地石炭系黄龙组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勘探开发,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油气成果,以高陡构造为主的勘探获得了大量天然气,而以地层、岩性为主的天然气勘探才刚刚开始。由于对储层发育和油气成藏有直接控制作用的层学地层学和沉积相特征缺乏整体、系统和精细的研究,从而制约了该领域的油气勘探进程。因此,开展黄龙组层序地层学和储层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大量单井、野外剖面
学位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绥靖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延9油层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阅读研究区域的地质资料建立研究认识与研究思维,研究过程中运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结合工区岩心、测井、录井、生产资料,同时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杨19区延安组延9油层组的沉积相特征与分布、砂体形态及展布规律、储层特征和非均质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评价了储层的优劣,为下一步油藏的勘探与开发打下了坚实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