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涠西南凹陷是北部湾盆地北部拗陷的一个次级凹陷,是已被钻探证实的富烃凹陷。W210-3油田位于涠西南凹陷内1号断层下降盘,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较大。前人针对涠洲10-3油田流三段沉积相和储层开展过相关研究,在沉积相识别、沉积相类型和储层分类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沉积微相划分方案,对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的认识不清,并缺少对储层特征的系统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流三段的油气勘探开发。因而,对涠洲10-3油田及围区流三段开展系统、全面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既可以为该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详实的基础地质依据,还可以对北部湾盆地北部拗陷的其他油气田的勘探开发起到借鉴工作。
本论文选题于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科研项目一“涠洲10-3油田及围区流三段储层综合研究”,选取其中的流三段Ⅰ+Ⅱ油组为研究对象。论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流三段Ⅰ+Ⅱ油组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并在高精度地层格架内对沉积相开展系统地研究,进而在此基础上研究流三段Ⅰ+Ⅱ油组储层特征,指出有利储层相带。
针对研究区流三段Ⅰ+Ⅱ油组的地层发育特征,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综合分析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出3个级别的层序界面和最大湖泛面,并以此为界将流三段Ⅰ+Ⅱ油组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了以“最具等时对比意义”的中期旋回为对比单元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在详细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录井、测井和分析化验资料,开展了沉积相研究。研究区流三段Ⅰ+Ⅱ油组岩石颜色以灰色、灰绿色、棕色等弱还原~还原色调为主,次为深灰色、灰黑色等较强还原性色调,局部为红棕色、杂色、灰白色等弱还原~弱氧化到氧化色调,反映了弱还原~还原的沉积环境。岩石类型主要为陆源碎屑岩,碎屑颗粒粒级变化大,分选中等,磨圆较差,多为点接触,孔隙式胶结,结构成熟度中等偏低。粒度累积概率曲线可归纳为3大类和2类过渡类型,3大类包括反映碎屑流沉积特征的“上拱弧形一段式”,表现浊流沉积特征的“简单一段悬浮式”,和反映牵引流水动力机制的“典型二段式”和“典型三段式”。沉积构造类型丰富,既有块状层理、递变层理、漂砾构造等重力流成因的沉积构造,亦有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等牵引流成因的沉积构造。根据上述沉积相标志,结合沉积背景,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流三段I+II油组为扇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进一步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和滨浅湖4个沉积亚相和若干沉积微相。
通过单井、联井和平面沉积相分析,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基本单位探讨了沉积相的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流三段Ⅰ+Ⅱ油组沉积时期,沉积相分布较有规律,扇三角洲主要在研究区西北部分布,以扇三角洲前缘最为发育;滨浅湖在研究区东南部发育。自MSCI沉积时期至MSC4沉积时期,随着湖平面逐渐上升,扇三角洲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向研究区西北部后退。
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岩心物性、测井物性数据及相关的分析测试等资料,对流三段Ⅰ+Ⅱ油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物性特征、控制因素及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流三段i+n油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和长石质石英砂岩;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次之。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5%~25%区间及小于10%区间,渗透率主要分布在小于10×10-3μm2区间,次为(10~100)×10-3μm2区间,显示流三段Ⅰ+Ⅱ油组既有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亦有中孔中渗的优质储层。储层受岩性、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其中以沉积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储层非均质性强。
最后根据沉积相、储层的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流三段Ⅰ+Ⅱ油组沉积时期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最为发育,且物性相对较好,尤其在研究区北部A1-C1-C4-A3井井区前端区块,是研究区最有可能的有利区带。
本论文选题于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科研项目一“涠洲10-3油田及围区流三段储层综合研究”,选取其中的流三段Ⅰ+Ⅱ油组为研究对象。论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流三段Ⅰ+Ⅱ油组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并在高精度地层格架内对沉积相开展系统地研究,进而在此基础上研究流三段Ⅰ+Ⅱ油组储层特征,指出有利储层相带。
针对研究区流三段Ⅰ+Ⅱ油组的地层发育特征,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综合分析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出3个级别的层序界面和最大湖泛面,并以此为界将流三段Ⅰ+Ⅱ油组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了以“最具等时对比意义”的中期旋回为对比单元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在详细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录井、测井和分析化验资料,开展了沉积相研究。研究区流三段Ⅰ+Ⅱ油组岩石颜色以灰色、灰绿色、棕色等弱还原~还原色调为主,次为深灰色、灰黑色等较强还原性色调,局部为红棕色、杂色、灰白色等弱还原~弱氧化到氧化色调,反映了弱还原~还原的沉积环境。岩石类型主要为陆源碎屑岩,碎屑颗粒粒级变化大,分选中等,磨圆较差,多为点接触,孔隙式胶结,结构成熟度中等偏低。粒度累积概率曲线可归纳为3大类和2类过渡类型,3大类包括反映碎屑流沉积特征的“上拱弧形一段式”,表现浊流沉积特征的“简单一段悬浮式”,和反映牵引流水动力机制的“典型二段式”和“典型三段式”。沉积构造类型丰富,既有块状层理、递变层理、漂砾构造等重力流成因的沉积构造,亦有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等牵引流成因的沉积构造。根据上述沉积相标志,结合沉积背景,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流三段I+II油组为扇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进一步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和滨浅湖4个沉积亚相和若干沉积微相。
通过单井、联井和平面沉积相分析,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基本单位探讨了沉积相的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流三段Ⅰ+Ⅱ油组沉积时期,沉积相分布较有规律,扇三角洲主要在研究区西北部分布,以扇三角洲前缘最为发育;滨浅湖在研究区东南部发育。自MSCI沉积时期至MSC4沉积时期,随着湖平面逐渐上升,扇三角洲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向研究区西北部后退。
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岩心物性、测井物性数据及相关的分析测试等资料,对流三段Ⅰ+Ⅱ油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物性特征、控制因素及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流三段i+n油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和长石质石英砂岩;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次之。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5%~25%区间及小于10%区间,渗透率主要分布在小于10×10-3μm2区间,次为(10~100)×10-3μm2区间,显示流三段Ⅰ+Ⅱ油组既有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亦有中孔中渗的优质储层。储层受岩性、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其中以沉积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储层非均质性强。
最后根据沉积相、储层的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流三段Ⅰ+Ⅱ油组沉积时期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最为发育,且物性相对较好,尤其在研究区北部A1-C1-C4-A3井井区前端区块,是研究区最有可能的有利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