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壤的退化以及环境的恶化,各种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的结构与功能受到严重的干扰。土壤动物是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化特征能反映生态系统的退化、恢复过程,也能为评价人类利用土地及其管理方式的可持续性、自然和农业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由此,我们开展了不同条件下我国稻田生态系统与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动物区系的动态变化研究。 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我们研究了不同施肥对田间土壤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动物以线虫、线蚓、弹尾、螨类、蜘蛛为优势种群;土壤动物的表聚性十分明显,动物个体在0-10cm的土层占总个体数的70%;蚯蚓和螨类对肥料施用特别敏感,其中,水稻土中蚯蚓主要有7种,长期不同施肥能影响蚯蚓的群落结构,特别是长期单施化肥条件下稻田蚯蚓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同时,蚯蚓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单施化肥,蚯蚓体中总氨基酸的含量和大部分种类氨基酸含量降低,分子量小于25kd的蛋白质含量降低,而分子量为33kd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相反,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蚯蚓体中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将增加蚯蚓体中蛋白质的总含量。 在岩溶生态系统中,我们分别比较了处于生态退化和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动物区系多样性及指示指标。在退化的岩溶生态系统中,无论是土壤动物的生物量(个体密度),或是类群数都大大低于同纬度低海拔非岩溶区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的数量;并且以蜱螨目、弹尾目、线虫、鞘翅目和后孔寡毛目为优势类群,线蚓、蜘蛛目、鳞翅目、双翅目为常见类群,多样性指数在1.5以下,并随植被退化而急剧降低至裸露地的0.11。在螨科土壤动物中,派盾螨科在各种环境下均有较多分布,是本生态系统的适生类群,而礼服甲螨科和土革螨科对生态系统退化十分敏感;同时,螨类/弹尾类总个体数比值>1.5,大于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比值(<0.55)。在恢复的岩溶生态系统中,同样是蜱螨、弹尾和线虫为优势种群,但随着生态恢复过程的提高(石漠化(?)草地(?)灌丛(?)林地),土壤动物中常见种群和稀有种群增加;其中,在生态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