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是青光眼研究的重要方面,但其机制至今未明。原发性青光眼主要包括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NTG)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目前认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青光眼,其视神经损害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尽相同。如果确实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那么从视神经和/或视功能的检查中就有可能发现一些线索。视野是青光眼最常用和最主要的视功能检查方法,特征性的视野缺损也是诊断青光眼的重要依据,研究不同类型青光眼视野损害的特点,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视野计可以用视网膜光阈值的改变来精确定量地描述视野损害的程度,使通过视野缺损模式来研究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机制的方法更加完善。 对于各种类型青光眼中心30°视野损害是否存在差异,国内外文献报导的结果各异。一般推测,CACG视神经损害主要是纯粹的压力因素作用的结果,NTG主要是由于非压力因素作用的结果,而POAG视神经损害既有压力因素的作用,也有非压力因素的作用。如果这一推测成立,那么各型原发性青光眼就可能存在不同的视野缺损模式。由于各型青光眼分布的地域差异,国外多年来的研究绝大多数聚焦于POAG和NTG,而在我国PACG的发病率最高,其中又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CACG) 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土学位论文为主。因CACG发病隐匿,患者就诊时视野损害往往己有相当程度,故危害极大。对CACG早期视野损害特点“-”,国内外的研究,尤其是用全自动视野计的研究不多”·’。”,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我们对一群不同类型的原发性育光眼早中期病人进行了视野研究。 目的:1.明确CACG、POAG和NTG的视野损害方式是否存在差异。 2.了解CACG的视野损害特点。 方法:用 octopus 101 GZ程序对sl例(81只眼)平均缺损(mean defect,o)<15dB早中期青光眼患者进行视野检查,其中 CACG患者 27例(27 /q眼),NTG患者 19例(19只眼),POAG患者35例(35只眼)。首先,将视野检测图(。。mparisons)分成上下两个半侧视野,分别计算上、下方半侧视野的皿和缺损变异度(loss variance,LV)的值,然后进行组间及组内的比较,以及组间点对点的比较,最后对中央6”视野的受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CACG和 POAG上方半侧视野的 MD明显大于下方半侧视野的 o叩值分别是 0.024和0.mo),而叮G的上下方半侧视野的MD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o.077);CACG和wG上方半侧视野的LV和下方半侧视野的LV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炉值分别是0.124和0.481),而POAG上方半侧视野的LV明显大于下方半侧视野的LV(P=0.002);三组间,上下方半侧视野的m和LV均未发现组间显著性差异;点对点的比较中,无论是三组间的点对点比较,还是POAG和NTG,或POAG和CACG两组间的点对点比较,均未发现特征性差异。三组间中央 6”受累率不同,差异有显著性(P二0.040),其中 NTG中央最易受累(57.9%),POAG次之(54.3%),而CACG最不易受累(25.9%)。 结论:NTG上下方半侧视野受损程度和弥散度无显著差异,但中央视野明显更易受累;与下方半侧视野相比,POAG上方半侧视野受损更严重,且程度不均匀。CACG、POAG、NTG三组间上下方半侧视野缺损的程度和弥散度均无显著差异,提示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存在某些共同的机制。CACG视野损害的特点是:与下方半侧视野比较,上方半侧视野损害更重;上下方半侧视野受损的均匀度相似:中心6”视野较不易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