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问题。这些新论断、新思想和新部署,要求高校不仅要系统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问题,即如何有效地让大学生普遍理解、接受、认同、信仰、践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全效发挥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 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是指思政课在推动大学生理解、接受、认同、信仰、践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力、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功效。笔者对全国34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得到高校师生的充分肯定,但现实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突出表现在思政课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情感认同和坚定信仰的引导不够,对大学生自觉践行和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推动力不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发挥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既有“老顽疾”也有“新问题”:教师主体意识模糊导致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动力不足,教学内容不规范降低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率,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遮蔽马克思主义自身魅力,实践教学状况整体较差使马克思主义难以入脑入心,教学评估不能反映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学情分析不足加大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难度,家校、社会没有形成合力消解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 要使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得到更有效地发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眼于打造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大格局”:优化思政课教学整体环境,整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课堂外力量,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质量监测和综合评价体系,加强思政课学情分析,丰富教育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手段,按照要求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