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提升研究——基于全国34所高校的调研分析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73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问题。这些新论断、新思想和新部署,要求高校不仅要系统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问题,即如何有效地让大学生普遍理解、接受、认同、信仰、践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全效发挥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  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是指思政课在推动大学生理解、接受、认同、信仰、践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力、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功效。笔者对全国34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得到高校师生的充分肯定,但现实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突出表现在思政课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情感认同和坚定信仰的引导不够,对大学生自觉践行和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推动力不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发挥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既有“老顽疾”也有“新问题”:教师主体意识模糊导致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动力不足,教学内容不规范降低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率,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遮蔽马克思主义自身魅力,实践教学状况整体较差使马克思主义难以入脑入心,教学评估不能反映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学情分析不足加大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难度,家校、社会没有形成合力消解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  要使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得到更有效地发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眼于打造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大格局”:优化思政课教学整体环境,整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课堂外力量,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质量监测和综合评价体系,加强思政课学情分析,丰富教育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手段,按照要求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其他文献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人们的思想文化逐步的与西方的思想文化相结合,本土文化与西方价值观的融合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多方面的变化,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好的工业基础,中央决定集全国的人力和物力优先对其进行建设,为全国出机器、出经验、出人才,使之成为新中国工
罗莎·卢森堡是马克思主义著名的理论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著名政治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民主事业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弱势心态泛化现象,主要表现在社会成员幸福感较弱、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社会参与度降低等方面。如任由弱势心态这种消极社会心态继续泛化蔓延,将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各方面利益关系都发生了重大调整,农民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时下,农民道德建设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在
绝对的权力必将引发绝对的腐败。腐败成为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不例外。纵观全球,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腐败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腐败
消费主义是一种起自于经济诉求的文化要求,它把消费变为一种动力,这种动力主要是建立在资本逐利基础之上的。消费主义以商品文化为核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
高校是培养青年一代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大学保持社会主义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