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应用羟乙基淀粉在扩充血容量、抗炎症反应等方面的治疗作用,观察万汶(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在烧伤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羟乙基淀粉治疗烧伤休克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烧伤科住院治疗并符合入选条件的46名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晶体液治疗组23名(晶体组)和部分胶体液治疗组23名(万汶组),并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面积、入院延迟时间、心率等基本情况进行分类比较。2.计算烧伤复苏液体量。根据烧伤面积和体重,运用Parkland公式计算烧伤后第一个24小时复苏所需液体量(4ml/kg/%TBSA)。在伤后第一个8小时输入计算量的一半,后16小时输入另一半。3.选择复苏液体及调整输液速度。晶体组应用乳酸林格氏液进行液体复苏治疗。伤后8h输注总液体量的1/2,其余1/2在伤后16h内输完。万汶组在应用晶体液的基础上加用羟乙基淀粉作为胶体补充剂,根据先前计算的复苏所需的液体量,按晶胶比为2:1补液,万汶予以匀速输注,伤后8h输液速度减半。万汶总量不允许超过总复苏液体量的1/3。4.容量调整。遵循及时、快速、足量的补液原则,根据尿量、心率、动脉压等指标调整输液量。连续2小时出现尿少时,则予以晶体液200ml快速输注,并加快输液速度10%。当尿量超过2ml/kg/h时,输液速度相应减少10%。当患者出现低血压(MAP<70mmHg)和/或心动过速(HR>120bpm)时,通过输入晶体液和加快输液速度不能纠正患者的少尿状态时,可以仅用胶体液来复苏。5.比较晶体组和万汶组在烧伤后12小时ACR(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比值)、烧伤后24小时输入液体量、体重增加量及烧伤后48小时CRP(C反应蛋白浓度)。6.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晶体组和万汶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烧伤后第一个24小时,晶体组和万汶组复苏的液体量分别为271.8±42.0ml/%TBSA和247.2±33.2ml/%TBSA (p<0.05),体重增加量分别为2.05±0.65Kg和1.55±0.80Kg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烧伤后48小时晶体组和万汶组C反应蛋白浓度分别为212.4±30.3mg/L和120.3±29.2mg/L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晶体组和万汶组在烧伤后12h的ACR/%TBSA分别为0.040±0.0097mg/mmol和0.033±0.0080mg/mmo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万汶组患者复苏液体使用量明显少于晶体组。2.万汶组比较晶体组液体复苏,患者的体重增加小,组织水肿轻。3.万汶组在伤后12h的ACR/%TBSA比值及48h的CPR水平均明显低于晶体组,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