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以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关于反思心理过程的研究为依据开启了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反思层次发展研究的讨论。基于朱旭东教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笔者认为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反思的对象应聚焦于“教会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给学生提供信息化服务”三方面,同时认为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反思层次可以划分为:“前经验主体”专业反思层次、“经验主体”专业反思层次、“认识主体”专业反思层次、“批判主体”专业反思层次。基于杜威对人的反思心理过程的分析,认为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反思的心理过程分为三个重要步骤:遇到专业问题、形成应对专业问题可备选的策略和措施、对备选的应对策略和措施进行(反复)检测并修正以使之科学合理。笔者通过分析信息时代教师处于不同专业反思层次时的专业反思心理状况,总结出信息时代教师在不同专业反思层次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一)“前经验主体”专业反思层次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无法关注到专业实践的效果、难以形成备选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利用相似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可能无法合理检测并修正备选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二)“经验主体”专业反思层次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忽略专业实践中“隐性”的问题、形成备选的应对策略和措施的过程显得机械化、依靠专业实践检测并修正备选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可能导致错误的专业观念;(三)“认识主体”专业反思层次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容易忽略专业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容易忽略专业感性认识在形成备选的应对策略和措施过程中的作用、理性认识指导专业实践也可能无法合理检测并修正备选的应对策略和措施。笔者对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归因:(一)“前经验主体”专业反思层次发展中面临困境的归因:过分关注专业技能与知识的提高而忽略专业实践效果、专业认知偏低导致难以形成备选的应对策略和措施、相似案例的特殊性可能导致无法合理检测并修正备选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二)“经验主体”专业反思层次发展中面临困境的归因:过分关注自身专业表现而忽略专业实践中的隐性问题、教师的专业感性认识导致形成备选的应对策略和措施的过程显得机械化、缺乏理性“干预”的专业实践检测并修正备选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可能导致错误的专业观念;(三)“认识主体”专业反思层次发展中面临困境的归因:教师容易过分关注影响学生发展的显性因素而忽略隐性的一面、专业发展暗示的获取来源于理性探究、专业教条主义(理性认识的异化)指导专业实践可能无法合理检测并修正备选的应对策略和措施。笔者根据面临困境的归因提出了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反思层次发展的策略:(一)“前经验主体”专业反思层次发展的策略:线上与线下学习以掌握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借助信息技术增加专业实践的机会、在网络平台上寻找更多相似案例以避免少量案例的特殊性;(二)“经验主体”专业反思层次发展的策略:勤写和勤整理专业日志提升教师的专业认知水平、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记录专业信息以关注专业实践中的“隐性”问题、对专业实践过程有意理性“干涉”;(三)“认识主体”专业反思层次发展的策略:灵敏觉察到影响学生发展的隐性因素、重视专业感性认识在形成备选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中的作用、克服专业教条主义指导专业实践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