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集中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是记载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虽然当时对于文艺的讨论处于不自觉的时代,《论语》中仍然体现了儒家伊始对文艺的基本观点。《淮南子》的成书约在西汉景帝时期,大约公元前139年,淮南王向汉武帝献书,淮南王自称此书为“刘氏之书”。后刘向父子校阅宫廷藏书,将此书命名为《淮南》。如今流传下来的《淮南子》,乃班固记载的《淮南》内篇。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将孔子称为“素王”的文献是《淮南子》,它赞孔子无位而为王,无地而为君,对他十分推崇。后司马迁列孔子为“世家”,也是尊其为“素王”之意。《淮南子》中引述《论语》之处甚多,而其文艺思想也在对《论语》文艺思想的继承、批判和发展中形成雏形。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论述古今对于《论语》文艺思想的研究概况以及《论语》中所论述的文艺思想的内容。第二节则论述古今对于《淮南子》文艺思想的研究概况以及《淮南子》中所论述的文艺思想的内容。第二章论述的是《淮南子》与《论语》中文质观的异同,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阐述的是《淮南子》与《论语》对“质”的内涵的界定有何不同,而《淮南子》的观点是“质”即“天然”。第二节阐述的是《淮南子》对《论语》“文质彬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三节论述《淮南子》的文情相依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对“文质彬彬”的延展。第三章讨论《淮南子》与《论语》中诗教观的异同。本章共分为两节。第一节研究《淮南子》对《论语》诗教的功用的肯定,也就是《淮南子》对《论语》文艺实用性观的继承。第二节研究《淮南子》对《论语》诗教内容的看法,《淮南子》认为礼乐教化有其必要性,也存在其局限性,与其约束人性,不若教人求真。第四章讨论《淮南子》与《论语》中美学观的异同,共分三节。第一节论述美学的基础问题,即“美”是什么的问题。《论语》的主要观点是以善为美,而《淮南子》则坚持以真为美的观点。第二节论述美感差异,美感差异源自审美主体的个性差异。《论语》中所讨论的“美”的标准是统一的,“美”是被规范化的,而《淮南子》在肯定“美”的客观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审美主体的差异性,进而研讨美感差异,这是对《论语》美学观的发展。第三节论述的是“君形者”与“无为”之美。首先研究《论语》中对于“气”的论述,再讨论《淮南子》中对于“形”、“气”、“神”的系统论述以及对“君形者”这一美学范畴的创建。其次以《论语》的有为之美和《老子》的无为之美作为比照的背景,论述《淮南子》的无为之美,后者是建立在前二者的统一之上的,既包含《论语》的对干预现实的渴望,又包含《老子》的对自然的遵从。本文最后一部分是小结,主要概述《淮南子》的文艺思想对后世文艺思想的启发和影响。本文的突出论点是比较研究《论语》文艺思想和《淮南子》文艺思想,从而归纳出《淮南子》的文艺思想。本文的创造性成果是将《淮南子》的文艺思想和《论语》的文艺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本文产生之前,研究者们分别论述了《论语》的文艺思想和《淮南子》文艺思想。但是他们对于二者的比较研究是零碎的,只是在论文或者著作中间夹杂着阐述。本文将二者放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系统研究,在这一点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