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词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所占的篇幅比重越来越大,语文教师关注的是如何让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效果越来越好,如何让古诗词的魅力穿越时空,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对青少年产生良好持久的熏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自身文学素养不容乐观,依赖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缺乏自己的深入体验和独立思考。同时,教师的古文素养积累的现状,对课程标准的模糊解读,以及对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的模糊认知也影响到了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的魅力发酵。教学上的误区和和学习方式的效率低下等问题从长期来看导致了学生在应试教育下对古诗词的被动接受,忽视了对文本的情感的理解与认同,使原本的学习兴趣慢慢消解。文化精粹中所具有的良好的人文情怀和纯良的价值观不能得到珍视,这既不利于青少年良好的道德素质的培育,也使得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知人论世是对古诗词解读的最基本的尊重的态度。它避免了孤立地去讲解古诗词中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而是把个体的主观情感置于客观的社会环境之下来理解和分析,让学生树立客观的历史观,形成从整体上来解读文本的能力。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才能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动脑动情动心。真正让诗歌走进他们的心里,让他们的精神在诗歌中相遇,体悟,怀古,思今。那么如何超越时空的隔阂,使语文古诗词教学达到更理想的状态呢?本文尝试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考察,教学误区原因分析,课堂优化之举措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希望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所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