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揭示软骨下骨成骨细胞G1期调节蛋白Cyclin D1、CDK6、p21与膝骨关节炎的关系,并在细胞分子水平研究透骨消痛颗粒对软骨下骨成骨细胞G1期调控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透骨消痛颗粒有效防治膝骨关节炎的机制。2方法2.1动物实验研究2.1.1动物分组与药物干预: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32只)、模型组(32只)、实验组(32只)。模型组、实验组行常规术前准备,根据改良Hulth法造模;假手术组行膝部切口,但不造模。术后1周开始每天驱赶所有动物2次,每次30分钟;并同时开始分组灌胃治疗,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生理盐水10ml/d灌胃,实验组给予透骨消痛颗粒水溶液1Oml/d(含透骨消痛颗粒1.12g)灌胃。三组均在术后3、6、9、12周时间点,分批处死动物取材,各组每批各处死8只。2.1.2检测指标:X线摄片观察兔膝关节宏观结构的变化;光镜观察软骨下骨骨小梁微观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软骨下骨密度的变化;运用RT-PCR法检测软骨下骨成骨细胞CyclinD1、CDK6和p21mRNA表达。2.2临床研究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漳州市中医院骨伤科2010年10月~2011年7月门诊就诊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与对照组(B组),分别采用透骨消痛颗粒和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A组:口服透骨消痛颗粒,每日2次,一次6克,连服6周。B组:口服氨基葡萄糖胶囊,每天二次,每次1粒(750mg),连服6周。治疗后分别于0、4、8周根据WOMAC指数对两组进行功能评分,观察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晨僵、日常活动度和X线变化情况。3结果3.1动物研究结果3.1.1X线表现:术后3周,三组X线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假手术组自身术后3、6、9、12周膝关节X线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模型组和实验组自身术后3、6、9、12周膝关节X线比较,可见随时间推移,膝关节间隙狭窄和骨赘形成逐渐加重,术后6周后各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实验组程度较模型组轻;且二者之间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1.2光镜观察:三组术后各时间点自身比较,假手术组未见差异;模型组可见随时间增长,膝关节软骨破坏、软骨下骨硬化逐渐加重,与假手术组比较时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实验组介于二者之间;其中术后3周比较时,假手术组、实验组未见明显差异,模型组较二组稍差,但未见显著差异性。3.1.3骨密度仪检测:三组术后3、6、9、12周自身软骨下骨骨密度比较,假手术组未见明显变化,模型组软骨下骨骨密度逐渐增长;实验组软骨下骨骨密度也逐渐增增长,但增长程度比模型组轻;术后6周后三组分别比较,均有差异。3.1.4RT-PCR检测:软骨下骨各时间点的CyclinD1、CDK6、p21mRNA表达,假手术组未见差异;模型组CyclinD1、CDK6mRNA表达逐渐增强,p21mRNA表达逐渐减弱;实验组表达介于在二者之间。3.2临床研究结果3.2.1WOMAC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WOMAC总评分随时间增长,均明显逐渐减低,组内之间比较具有差异性,但两者之间未见明显差异性。3.2.2膝关节X线分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时间点X线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性。4结论4.1在兔模型膝骨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软骨下骨成骨细胞的CyclinD1、CDK6mRNA表达逐渐增强,同时p21mRNA表达逐渐减弱,促使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快速生长,使骨形成大于骨吸收,引起软骨下骨硬化,导致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4.2透骨消痛颗粒能提高兔膝骨性关节炎软骨下骨成骨细胞G1期调节蛋白负性调节因子p21的表达,抑制成骨细胞增殖,这可能是透骨消痛颗粒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机制之一。4.3透骨消痛颗粒可以有效改善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