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文化转向后,译者主体性一度成为学者追捧的课题。译者主体性认为译者是翻译实践的主体,在审美、翻译策略抉择等方面发挥着主观能动性,起决定作用。但翻译主体间性理论的发展推翻了这一说法,它认为译者主体性理论赋予译者过多的自由,过分依赖单个主体而使得整个过程过于主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错译以及胡译的发生;主体间性理论以阐释学为基础,说明参与翻译活动的个体均为实践主体,使得译文的客观性得到了保证。
本文拟从性别的视角对翻译主体间性进行研究,指出无论是从角色塑造、环境刻画、文本选择、作者态度反映和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说,译者主体性向翻译主体间性的转化都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从反面来看,本文证明在女性角色的刻画以及女性化场景的描写中,女性译者杨必的感悟和体验要远远比男性译者彭长江敏感、准确;反之亦然。这是由于译者本身不同的性别社会体验以及社会期待和制约造成的。但是另一方面,杨必和彭长江作为优秀的译者,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双性意识,此意识在他们的翻译之中也有所体现,本文选取其中一些优秀例证加以阐释,说明译者的双性意识有利于译者摒弃性别偏见,帮助翻译达到平衡的状态,使得女性作者在翻译男主人公的言行和心理时,会从一个男性的角度去描写;而男性译者也可以摆脱自己性别的约束,而成功地译出女性的言行和心理。另外,在文本的选择、作者态度的反映上,本文主要探究了女性译者杨必与男性作者萨克雷的客观沟通,避免对女性的歧视同时避免对男性的刻意扭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在顾及读者感受以及创造阅读审美方面,证明译者必须尽力兼顾两性平衡,同时照顾男女两性读者感受,使得翻译符合两性读者的审美期待。
本文作者认为,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应该抛弃原有的性别偏见,采用一种双性的视角去感受其他翻译主体,与其进行交谈,建立起译者与其他翻译主体之间的“主体间”的关系而并非“主客”关系,打破性别二元对立,最终使得译文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总结来说,译者应培养自己的双性意识,避免性别对译文的干扰,保证译文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