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代谢组学是研究关于生物体被扰动后其代谢产物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重点是探索生物整体、器官或组织的内源性代谢物质的代谢途径,以及所受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作用下代谢整体的变化轨迹,从而来反映某种病理生理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物事件。其具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重要特点,与中医学在方法论原理上具有统一性,即二者都把整体性、系统性作为认识的出发点,所以可以将代谢组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作为研究中医证本质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本实验研究拟通过建立脾阳虚证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将中医的辨证辨病与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对模型血液标本进行分析,尝试寻找脾阳虚证代谢综合征病变的特征性代谢产物,观察代谢物变化与生理病理的相关联系,探寻脾阳虚证代谢综合征病变的分子机制,从而进一步揭示脾阳虚证代谢综合征本质。方法:1.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180士10)g,实验前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自由进食、饮水,无不良反应大鼠纳入实验,按体重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n=10),每日进食普通标准大鼠饲料,饮用自来水,自由进食、进水。模型组(n=30),单日喂食甘蓝15~20g/只,游泳10min;双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每日均给大鼠灌服100%冰番泻叶水lml/100g;整个造模时间为12周。2.代谢组学的研究随机选取建模成功的脾阳虚证代谢综合征大鼠6只与空白对照组大鼠6只,进行代谢组学的研究。使用美国Waters公司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Quadrupole-Time-of-Flight MassSpectrometry,UPLC-Q-TOF-MS),把其获得的原始质谱数据导入MarkerLynx软件包中,进行峰识别、峰对齐与基线矫正等前处理,最后输出三维矩阵,即精确的质核比与保留时间组成的变量、样品名称和峰强度/面积。再把处理后的数据矩阵导入Simca-P软件(版本为11.5),并对所得到的代谢指纹图谱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寻找出具有差异的特征性代谢产物,从而辨识生物标志物并追溯其来源与代谢途径。结果:1.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模型组大鼠造模开始后,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从第2周后,表现为活动减少,倦怠乏力,体重增加,大便溏薄,肛周有污物,精神萎靡不振,体毛光亮度逐渐减退,游泳耐力逐日下降。从第8周开始模型组大鼠体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12周后模型组大鼠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血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12周后模型组大鼠高密度脂蛋白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大鼠符合本实验研究拟建立的脾阳虚证,代谢综合征的评价标准。2.代谢组学研究:通过PLS-DA和OPLS-DA能够将模型组大鼠与空白对照组大鼠血液代谢产物很好地区分,两组无明显的交叉与重叠。3.潜在生物标记物:寻找到了与脾阳虚证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相关联的潜在生物标记物,主要为N-乙酰-D-葡萄糖胺、同型半胱氨酸、溶血磷脂酰胆碱、甘油二酯等,上述物质的集合共同构成了脾阳虚证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特征。结论:1.通过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伤脾气,苦寒泻下伤脾阳,达到先伤脾气后损脾阳的目的,再持续喂养高糖高脂膳食12周,可以成功建立出脾阳虚证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2.本实验研究通过代谢组学观察到脾阳虚证代谢综合征大鼠血液代谢物图谱呈现出不同于正常健康大鼠的分布图谱。3.发现了N-乙酰-D-葡萄糖胺、同型半胱氨酸、溶血磷脂酰胆碱、甘油二酯等脾阳虚证代谢综合征动物模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揭示了脾阳虚证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糖类、脂类、蛋白质代谢紊乱有关,而这些体内小分子化合物可能为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的物质基础。4.代谢组学研究是深入探讨疾病的机理和中医证本质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