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的“象”—萧红、张爱玲小说意象比较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dkki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是我们探究文本内涵的重要路径。一个作家对他作品中意象的选择和阐释不仅反映了他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他的文学观念,而且也包含了他的人生阅历和情感经历。笔者以意象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萧红和张爱玲的小说,从意象概念的廓清、论题的研究现状,具体意象的分析和意象深层意蕴的分析几个方面来架构论文,将论文分为三章八节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释了中、西文学中的意象理论和萧红、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研究现状。通过对意象理论的梳理,确立了本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即:首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意象观,同时借鉴西方文学中意象研究的新成果。重视对具体意象的分析,讨论意象生成的心理机制。通过对论题研究现状的分析和总结,针对目前对萧红和张爱玲小说意象研究都很充分,但将两者加以比较的研究相对缺乏的现状,确立了本篇论文将两者进行比照研究的研究意义。第二章丰富的意象世界。笔者选取了自然之“象”:月亮、太阳,生活之“象”:“舞台”、镜子,死亡之“象”:坟场、公馆,心灵之“象”:后花园、烟塌等四组八个意象作对比分析,试图通过对散落在作品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和归纳,解读出两位作家蕴藏在意象背后的深刻内涵,阐释出她们在具体意象的运用上的同与异。第三章“一切景语皆情语”。笔者从共同的女性言说和不同的时空对照两个角度进行论述。从女性的角度而言,由于两位作家相似的成长经历和离家经历,使得她们在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女性强烈的归属感和浓重的漂泊感并存的特点。投射在意象的选择和表述上,便显现为对旧家庭回忆性的记录和这记录中无家可归的漂泊。这是两位作家在意象营造上的相同点。从时空的角度而言,由于萧红生长在封闭落后的呼兰小城,体会的更多是传统农耕文明及其生活方式,而张爱玲生活在开放繁华的上海都市,感受的更多是现代工业文明及其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她们不同的作品风格,也表现出不同的意象选择,带有明显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区别。简单的说,萧红小说中的意象具有乡土性、自然性和双重性的特点,而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具有都市性、人工性和一致性的特点。这是她们在意象营造上的不同点。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萧红和张爱玲小说中具体意象的分析,试图整合出两位作家在各自作品中意象的整体特点,讨论其生成机制,从而从纵向推进对作品中意象的深层意蕴的挖掘,从横向比照出两位作家作品中意象的异同点。
其他文献
学习动机是学生成绩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关于动机的研究理论,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模型,接着伯纳德.韦纳于1974年提出了归因理论,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了
本论文将要对美国黑人早期布鲁斯音乐的兴起、传播与衰落(1890-1929)进行考察。本文由4部分组成:前言和正文3章,另有附录、参考书目和论文。本文前言部分将对本文研究的国内外
本文从装饰材料的感知认识入手,提出了当前人居生活环境中存在的一系列生态环保问题及措施,由此而引发对现代人们居住环境的生态环保价值的思考,使人们认识到建设良好的生态
六十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现实语境中对象化现实问题的能力越来越突出,其理论范式展现出了可贵的实践性品格和批判性精神,在理论观念与研究格局的深化、接受方式与接收
《赎罪》是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著名小说。2007年,被英国著名导演乔·怀特改编后搬上银屏,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整部影片用独特的叙事手法,演出了一部经典剧目。整部
本文立足中职教育背景,从“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中职学校办学思想出发,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展开了提高语文有效
传媒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如何提高传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资本运营作为有效的发展手段,已被发达国家传媒产业广泛运用。在国家政策支持下
学科教学知识是关于学科教学方面的知识,主要是指教学的学科教学知识,即教师如何在将学科内容与教学法的知识相结合的前提下,将教学内容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
从分析传统外贸企业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入手,研究了传统外贸企业的现有功能和功能扩展空间,从而提出传统外贸企业应该坚持加强供应链管理、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设,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程安排了一些教学内容,如:课题学习、研究性学习、数学活动等,由于受学校条件的限制,教师往往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讲授式来完成教学,学生没有机会或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