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是我们探究文本内涵的重要路径。一个作家对他作品中意象的选择和阐释不仅反映了他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他的文学观念,而且也包含了他的人生阅历和情感经历。笔者以意象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萧红和张爱玲的小说,从意象概念的廓清、论题的研究现状,具体意象的分析和意象深层意蕴的分析几个方面来架构论文,将论文分为三章八节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释了中、西文学中的意象理论和萧红、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研究现状。通过对意象理论的梳理,确立了本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即:首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意象观,同时借鉴西方文学中意象研究的新成果。重视对具体意象的分析,讨论意象生成的心理机制。通过对论题研究现状的分析和总结,针对目前对萧红和张爱玲小说意象研究都很充分,但将两者加以比较的研究相对缺乏的现状,确立了本篇论文将两者进行比照研究的研究意义。第二章丰富的意象世界。笔者选取了自然之“象”:月亮、太阳,生活之“象”:“舞台”、镜子,死亡之“象”:坟场、公馆,心灵之“象”:后花园、烟塌等四组八个意象作对比分析,试图通过对散落在作品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和归纳,解读出两位作家蕴藏在意象背后的深刻内涵,阐释出她们在具体意象的运用上的同与异。第三章“一切景语皆情语”。笔者从共同的女性言说和不同的时空对照两个角度进行论述。从女性的角度而言,由于两位作家相似的成长经历和离家经历,使得她们在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女性强烈的归属感和浓重的漂泊感并存的特点。投射在意象的选择和表述上,便显现为对旧家庭回忆性的记录和这记录中无家可归的漂泊。这是两位作家在意象营造上的相同点。从时空的角度而言,由于萧红生长在封闭落后的呼兰小城,体会的更多是传统农耕文明及其生活方式,而张爱玲生活在开放繁华的上海都市,感受的更多是现代工业文明及其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她们不同的作品风格,也表现出不同的意象选择,带有明显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区别。简单的说,萧红小说中的意象具有乡土性、自然性和双重性的特点,而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具有都市性、人工性和一致性的特点。这是她们在意象营造上的不同点。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萧红和张爱玲小说中具体意象的分析,试图整合出两位作家在各自作品中意象的整体特点,讨论其生成机制,从而从纵向推进对作品中意象的深层意蕴的挖掘,从横向比照出两位作家作品中意象的异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