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气颗粒物是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城市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与来源较为复杂,受环境因素影响大,且碳氮组分含量较高。因此,本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典型城市合肥为研究区域,研究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特征,揭示化学组分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形成机制,解析颗粒物来源构成,提出大气颗粒物典型污染源的控制方法,为实现合肥市乃至长三角地区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内源控制、外源协同和人工干预等方面提供科学指导。本研究以合肥市采集的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颗粒物是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城市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与来源较为复杂,受环境因素影响大,且碳氮组分含量较高。因此,本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典型城市合肥为研究区域,研究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特征,揭示化学组分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形成机制,解析颗粒物来源构成,提出大气颗粒物典型污染源的控制方法,为实现合肥市乃至长三角地区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内源控制、外源协同和人工干预等方面提供科学指导。本研究以合肥市采集的140个PM2.5样品、140个PM10样品、3个垃圾焚烧飞灰样品、4个扬尘样品、2个土壤样品、5个汽油车排气管尘样品、5个柴油车排气管尘样品和1个聚氯乙烯(PVC)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离子色谱(IC)、扫描电镜-能谱(扫描电镜-能谱)、元素分析(EA)、同位素质谱(IRMS)、热重-红外光谱(TG-FTIR)、热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等实验分析测试手段,运用环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热化学、光谱学、数理统计和模型拟合等理论知识,系统研究了合肥市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特征、影响因素、来源和迁移转化过程,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估,并针对典型污染源开展了控制性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合肥市不同污染程度下PM2.5和PM10浓度变化特征和化学组成特征分析,发现PM2.5和PM10浓度及其化学组分含量均随污染程度的加剧而升高,且PM2.5积累的更为显著,能够更好的用于表征合肥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通过对PM2.5和PM10的微观结构研究,发现主要以球形颗粒态和聚集态的形式存在。(2)通过研究PM2.5中化学组分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合肥市PM2.5中二次无机气溶胶主要以(NH4)2SO4和NH4NO3形式存在。基于气态污染物对PM2.5中碳氮组分影响的研究,揭示了污染日PM2.5中碳氮组分与大气中NO2、CO和O3之间的作用机制。分析了气象条件对PM2.5中碳氮组分和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发现除EC与所研究的气象条件无明显相关性外,其他碳氮组分及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均与温度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风速无明显的依赖关系。(3)构建了 PM2.5潜在污染源的稳定碳氮同位素成分谱,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对合肥市PM2.5来源进行了准确识别。根据PMF解析结果确定了主要来源的贡献率:燃烧、垃圾焚烧或者工业排放(42.06%)>二次气溶胶(24.04%)>机动车尾气(23.57%)>扬尘(10.33%),该结果与PCA、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基于气团反向轨迹模型(HYSPLIT-5)对重污染期间的气团72 h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发现研究期内两次重污染事件不仅受到短距离输送影响,还受到中长距离输送的影响。(4)以合肥市PM2.5典型污染源——城市生活垃圾中的PVC为研究对象,基于热解气化技术提出了大气颗粒物典型污染源控制方法。结合TG-FTIR和Py-GC/MS分析研究了 PVC快速热解过程中挥发分的释放行为,发现了不同热解终温下PVC快速热解产生的主要挥发分及其相对含量依次为:芳烃(76.79-81.81%)>烯烃(2.86-7.19%)>HCl(3.02-3.10%)>氯代烃(0-0.46%),揭示了基于自由基反应的PVC快速热解主要挥发分的形成机理。(5)基于综合暴露反应模型(IER)估算了合肥市2019年PM2.5长期暴露导致下呼吸道感染(LRI)、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癌(LC)、缺血性心脏病(IHD)和中风(Stroke)的相对风险(RR)和归因分数(AP),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LRI、COPD和LC的RR和AP无变化,而IHD和Stroke的RR和AP随年龄的增大不断减小。对比五种疾病导致过早死亡人数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发现除60-65岁过早死亡人数低于55-60岁之外,其他年龄段过早死亡人数均随年龄的增大越多。此外,除80岁以上女性过早死亡人数略高于男性以外,其他年龄段的男性过早死亡人数均显著高于女性。
其他文献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储能产业迎来重大机遇。钒电池,作为一种电化学储能技术,因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等优势有望成为大规模、长时间储能的首选方案。目前,钒电池产业的全面商业化仍然受到高昂储能成本的限制。提高电池性能,进而增加电池功率/能量密度,被认为是降低储能成本的有效措施。碳基多孔电极是钒电池的关键组件,为钒离子的电化学反应提供场所,对钒电池性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碳基电极固有的催化活性欠佳、
等离子体控制系统(PCS)是托卡马克装置的关键子系统之一,控制等离子体放电全过程并提供装置安全的第一级保护。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PCS作为CFETR关键研发任务之一,目前处于详细设计阶段。CFETRPCS由实时控制软硬件基础架构和装置特定的控制算法构成,通过在高性能实时框架中开发集成复杂丰富的控制算法满足装置的高参数运行控制要求。传统的控制算法开发集成基于纯文本和命令行方式,要求开发人
模拟自然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成高经济价值的化学品或者化学燃料是人类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二氧化碳的光转化过程的实现高度依赖于催化剂。设计开发稳定、高效的二氧化碳还原光催化剂一直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重点。然而,较低的催化转化效率是光催化剂面向工业规模应用进一步发展的掣肘。一般来说,从催化剂的角度出发,提高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效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强催化剂对
在常见的固体掺杂发光研究中,根据不同发光中心的发光规律,常常需要开展基于材料发光行为的性质研究以及应用探索。这其中既包括对新型的发光材料的研发、也需要进行发光方案的设计与优化。除此之外,为了满足发光材料的不同使用要求,对材料发光性能的改善和精确调控在发光功能材料的应用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众多的发光激活离子之中,稀土离子与过渡金属离子是光致发光现象中最为常见与典型的两类发光中心。一方面,各
低温真空系统是中性束注入器(Neutral Beam Injector,NBI)的子系统之一,负责提供束生成与传输过程中所需真空梯度的分布环境,良好的真空环境对提高束的中性化效率和降低再电离损失有关键性作用。随着核聚变装置的不断发展,高中性化效率的负离子源中性束注入器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聚变堆负离子源中性束注入器(Negative Neutral Beam Injector,NNBI)的低温真
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RAFM)钢因其具有良好的热物理性能、抗中子辐照性能以及成熟的产业化基础,被认为是核聚变反应堆包层首选结构材料。然而,RAFM钢在应用和研究中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方面,存在明显的高温软化效应,这严重阻碍了其在高温(如550℃以上)下的应用。为满足未来商用聚变反应堆更高服役温度的要求,不仅需要进一步优化挖掘RAFM钢的性能潜力,也需要重视具有性能优势的高熵合金的研发。另一方面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工业、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采矿污染、垃圾焚烧、污水危害、尾气排放、化肥滥用等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当地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壤污染尤其是重金属元素污染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重金属元素超标是我国商品粮基地土壤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直接制约着我国农用地土地质量、土地资源科学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威胁着粮食安全和人体健康。因此开展农用地土壤元素的分布规律、土壤中多元素耦合
基于气溶胶和云的米散射回波,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可以在晴空环境实现精确的风速探测,已被用于航空安全保障、风力发电、极端天气预警、大气污染监测和边界层动力学研究等领域。然而过去往往把来自降水粒子的回波看作风速探测的干扰信号,忽略了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在探测降水方面的潜力。本文发展了基于1.5μm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光谱分析的降水和气溶胶探测技术和应用。提出了基于多普勒谱宽等参数的降水识别方法,完善了基
在众多尝试实现量子信息处理的量子系统中,光子不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退相干,而且光子有很多自由度可以用来编码,包括光子的路径、偏振、轨道角动量、频率、时间等,这些优势使得光子成为量子信息发展领域天然的信息传输载体。量子信道作为传输量子信息不可或缺的结构单元,在其中传输的量子态经过不同结构的信道后,会有不同的动力学演化结果,因此对量子信道的实验研究对信息科学和量子技术领域都有重大意义。本人博士期间的
哨声波和磁声波是地球内磁层中两种常见的电磁波动。哨声波既可以将百keV量级的种子电子加速至相对论能量,又可以将低能(0.1-30keV)电子散射到损失锥内,进而使其沉降到地球大气层中。磁声波可以通过朗道共振加速电子,也可以通过弹跳共振散射赤道投掷角为90°的电子。因此,研究这些波动的激发、传播以及波粒相互作用对于理解辐射带动力学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利用线性理论和粒子模拟,研究了背景低能电子和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