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壁复式钢管混凝土柱的滞回性能研究

来源 :福州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yxx131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薄壁复式钢管混凝土柱可用于桥梁工程和高层建筑中,这是因为其具有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耐火性能好和易于快速施工等优点。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复式钢管混凝土构件的静力性能研究上,而对其滞回性能研究却鲜有报道;本文从试验和理论两方面研究了薄壁复式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本文具体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首先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参考文献,为课题研究打下基础。(2)本文一共对十五根压弯构件进行滞回试验,其中包括六根薄壁复式构件,六根中空夹层薄壁构件和三根普通薄壁构件。主要研究轴压比、截面形式和径宽比对薄壁复式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破坏模态、刚度退化、承载力、耗能能力、延性等重要抗震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试件破坏表现为钢管局部屈曲、混凝土压碎和钢管开裂;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试件延性、耗能能力随着减小;耗能能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薄壁复式构件中空夹层薄壁构件、普通薄壁构件。(3)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模法对压弯构件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吻合。运用该模型对此类构件受力全过程进行机理分析。主要对各部分纵向应力及钢管与混凝土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钢管约束力主要集中在角部,因此角部混凝土强度有显著提高。(4)运用该有限元模型对压弯构件滞回曲线的骨架线进行参数分析,主要变化如下参数:材料强度、宽厚比、径宽比、径厚比、轴压比及长细比。研究发现:构件的承载力随着混凝土强度和钢管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构件承载力随着长细比的增大而减小;而且构件的延性也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而显著降低。对于薄壁复式和中空夹层构件,构件的承载力随着径厚比的增大而减小。(5)最终在机理分析和参数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三类压弯构件骨架线的简化计算方法,同时建议了三类构件的恢复力模型。
其他文献
坚强的智能电网能够大大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同时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智能电网作为国家发展战
城市交通网是促使整座城市快速运转起来的重要动力和支撑,是维持人们正常生活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随着传感器、视频、通信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时空数据不断积累,呈现出海量性、多来源、高维度等特征。面对交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需要运用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充分挖掘数据背后所蕴藏的价值和规律,以便为交通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技术支撑。目前的时空数据可视化策略主要有使用成熟的可视化平台、借助已有框架进行二次开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服务行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教育行业,在国外教育理念的冲击下,我国教育行业成几何级发展,迅速成为综合国力发展强弱与否的重要体现环节之一。首先,教育
近年来,随着国家民主化的不断进步,我国基层政府行政效能提升的问题也备受关注,它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层政府行政效能是否提升、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高低,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人文和谐、政治教育等产生莫大的影响。街道办事处是最为基层的一级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群众的联系也是最为密切的,群众的大部分问题都会反映至街道办。街道办事处,是我国乡级行政区街道的管理机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自201
Al_2O_3和ZrO_2基陶瓷材料是应用十分广泛的结构陶瓷材料,但是其制造往往需要很高的烧结温度和长达几小时的烧结时间,不仅能耗大,而且有害环境。因此,发展Al_2O_3和ZrO_2基陶瓷材料的低温快速烧结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一种新型的电场辅助烧结方法-闪烧方法制备Al_2O_3和ZrO_2基陶瓷材料,实现了Al_2O_3和ZrO_2基陶瓷材料的低温快速烧结致密化。同时,所制备的陶瓷材料具
多中心组团布局城市新区将城市的交通流分散在各组团内,与传统单中心城市相比,居民出行多在组团内完成,中心区交通压力较小,但是多中心组团城市新区由于空间布局较为复杂,各组团内部随着发展定位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居民出行选择常规公交的影响因素也与传统单中心城市新区不同,导致城市交通问题比其他单中心城市新区更加复杂。鉴于此,本文结合多中心组团布局城市新区不同于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特性,建立了影响多中心
铼(Re)是一种战略稀散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领域,近年来,全球铼的需求不断增加。铼在冶炼过程中主要以Re(Ⅶ)形式进入到水溶液中,鉴于铼的稀缺性,对水溶
本文主要通过叙述笔者的艺术实践,探讨其中几种常用媒介的运用以及如何看待这几种媒介的主体(不涵盖亚媒介层面的媒介载体的级层和亚媒介空间进行讨论),并对自身作品组织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已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新型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正日益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了网络研究的一
对教师流动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不仅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观层面进行探析。本文借助于学校文化,对教师流动进行真切的、更为深刻的分析和研究。这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