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城市的大街小巷开始充斥着农民工的身影。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些农民工在自己进城落脚的同时,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相同的待遇,他们的子女在进城后也将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高昂的教育费用、恶劣的居住条件以及自身安全的无保障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亲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中、小学阶段是一个孩子思想启蒙,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亲子关系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缺位,给广大留守子女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特殊的社会成长环境,心理的茫然、自卑与压抑,对这一弱势群体会产生什么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远的将来,长大了的他们会怎样去影响社会?这一系列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本文采用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不同性别留守儿童以及不同看护类型留守儿童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与差异比较,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存在于不同类型儿童之间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同时呼吁相关政府部门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以及焦虑总分维度与非留守儿童在p<.00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恐怖倾向维度与非留守儿童在p<.0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对人焦虑和过敏倾向维度,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无显著性差异。(2)留守男孩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以及焦虑总分维度与留守女孩在p<.00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男孩在学习焦虑维度与留守女孩在p<.0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自责倾向维度,留守男孩与留守女孩无显著性差异。(3)四种不同看护类型的留守儿童之间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及恐怖倾向维度并无显著性差异;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维度上,四种不同看护类型留守儿童在p<.00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冲动倾向维度上,四种不同看护类型留守儿童在p<.0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