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冶”一词古已有之。它从一诞生起,就基本含有了“养育”、“熏陶”之意。陶冶教育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陶冶”和“陶冶教育”情有独钟,认为教育就是训练身体和陶冶心灵,文艺、悲剧、艺术对人有很大的感染和陶冶作用。卢梭在《爱弥儿》中详细阐释了陶冶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在当下,“陶冶教育”与具有时代意义的“唤醒教育”“全人教育”相得益彰,“陶冶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呼声和期望高过任何一个时期。可以说,陶冶教育是一个既具有传统文化色彩,又具有崭新时代内涵的概念。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的宏观意义在于对应试教育进行反拨和颠覆,本质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世界的全面唤醒和培育。从高中语文教学的育人角度看,陶冶教育的意义有以下四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有利于培育学生的高尚情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爱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具有坚固的理论支撑。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哲学上的认识论重逻辑与推理的明晰,重表象与本质的关系;存在论注重人的感受,是以“我在”“我感受”为主要表征。前者是工具性的理论基础,后者是人文性的理论基础。陶冶教育就是以存在论为理论基石的。而教育心理学中的“人格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人格学习理论”,“心理动力理论”同样为陶冶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与其他语文教育时段的陶冶教育相比,有着鲜明的特征。高中生的生命意识已经觉醒,“自我”概念越来越明晰,评判事物的标准越来越高,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也与初中和小学大相径庭,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的特征可以表述如下:具有隐蔽性和含蓄性;具有自主性和自觉性;具有对话性与民主性;具有生命性特征。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陶冶教育中润物无声,尊重学生,把语文课堂还原为一个拥有生命力量、智慧定力、融融诗意的生态园林,使每一个个体在语文文化濡养中,舒展个性,滋润心灵,拥有饱满完美的生命形式。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施和实现。可以通过审美式教学、对话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陶冶教育,也可以通过具有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哲理性的教学语言来进行,更可以利用富有人文内涵的教学文本和课外艺术精品对学生进行陶冶教育,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途径,那就是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