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三峡库区建设水域牧场,放养滤食性鲢、鳙,开展天然生态渔业已经获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这种水域牧场模式的生态效应有待研究。为阐明这种生态渔业模式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忠县甘井河水域牧场,在牧场拦网区上游、拦网区内和拦网区下游三个区域布设采样点,2017年12月—2018年09月对选点区开展水质理化指标、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鱼类等多项指标进行周年动态监测,分析水体理化指标及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的时空格局变化规律,用指标体系法和层次分析法对甘井河水域牧场内外的生态系统健康性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水域牧场内外水质理化指标评价。对拦网区内外各采样点的水温(T)、溶解氧(DO)、pH、电导率(EC)、透明度(SD)等理化指标及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和活性磷酸盐(PO4-P)等营养盐进行周年监测,结果显示,拦网区内与上游区域相比状态较好,与下游区域甘井河口相比评价较差,基本符合Ⅲ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属于“轻污染”或“清洁”状态,整体水质较好。(2)水域牧场内外水生生物评价。(1)拦网区上游、内部、下游分别监测到底栖动物18种、15种和16种,种类数偏低,底栖动物多样性普遍较差,后以底栖动物为对象进行了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拦网区上游及下游水质情况优于拦网区内,但整体情况较差,大多数属于“轻污染”;(2)拦网区内外鱼类渔获物分别监测到22种和34种,拦网区内鱼类丰富度较差,多样性较差,基于渔获物的水质评价结果为:拦网区外水质较好,基本属“清洁”,但拦网区内水质评价较低,基本处于“轻污染”;(3)拦网区内外共监测到浮游动物3门,115种,结果表明,拦网区内部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高,但生物量略低于上游区域,基于浮游动物的水质评价结果为:拦网区内外水质状态较好,基本为“清洁”;(4)拦网区内外共监测到浮游植物7大门类161种,监测表明:拦网区内部浮游植物多样性水平较高,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与生物量低于上游区域但高于下游区域,拦网区内外基于浮游植物的水质评价结果较高,基本属“清洁”。(3)水域牧场内外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合水域牧场实际情况,最终确定水质指标、营养盐指标和水生生物指标三大指标层中的14个指标,应用指标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价甘井河拦网区内外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结果显示,指标评价法中甘井河拦网区上游及内部得分为0.58、0.56,评价结果为“一般”状态,拦网区下游得分为0.75,评价结果为“好”;层次分析法中甘井河拦网区上游、拦网区内和拦网区下游得分分别为5.72,5.98和7.51,评价结果均为“一般”状态。综上所述,甘井河水域牧场水质、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评价较好,但鱼类及底栖动物评价较差,应用指标评价法对拦网区内外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进行评价得出水域牧场内部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与上游区域一致,但低于下游区域;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出水域牧场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高于上游区域,但低于下游区域。整体评价甘井河水域牧场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虽低于下游区域,但高于上游区域。以上结果表明,迄今在甘井河水域牧场放养鲢、鳙总体上未对生态系统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该水域牧场模式实现了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是比较成功的保水渔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