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有机体系在电致变色中的研究及应用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e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sm,EC),是指有机或者无机材料的光学性质(如透过率、反射率、吸收度等)可以在电刺激下可逆地发生变化,即伴随着电解液中离子不断地嵌入嵌出,材料的氧化还原产物在宏观上能够表现出颜色或者透明度的改变。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由于具有丰富的色态、较高的着色效率和结构易调控等优势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和商业价值。但目前国内外在有机电致变色领域的发展还一直局限于对传统材料的结构修饰与性能改性。因此,探索和拓展新型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的实用体系,成为颇具挑战性和市场性的课题。本论文主要围绕新型有机体系在电致变色中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研究内容涉及对新型席夫碱类结构的引入,以及有机非互补型器件的设计。本论文在对这些新型材料或器件进行电致变色性能表征的同时,也尝试对功能拓展和机理阐述提供一些创新性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工作:第一部分工作,笔者合成并开发了一种基于三苯胺的水杨醛类席夫碱小分子,这里简称为TPASB,并研究了其电致变色、光致变色、聚集诱导发光和自组装的多功能特性。藉由水杨醛类席夫碱特有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氢转移(excited-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 hydrogen transfer,ESIPT)效应,诱导了光致变色和聚集诱导发光行为。TPASB的荧光特性由分子内扭曲电荷转移和聚集诱导发光双过程控制,同时对光刺激和电刺激响应呈现出一致的从黄色到橘红色的颜色变化。此外,在研究多功能席夫碱小分子聚集过程中还观察到自组装的形态转变过程。水杨醛类席夫碱作为功能接枝修饰到电致变色活性的三苯胺主体上,最大透过率差值能达到64.2%,且表现出独特的紫外屏蔽特性。第二部分工作,笔者基于新型席夫碱有机体系来探索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及其衍生物在固态型电致变色薄膜中的应用。首先,通过亲核加成反应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席夫碱配体,利用席夫碱配体中丰富的氮源作为杂原子引入策略来制备杂化的电致变色薄膜材料。其中,席夫碱配体和镍金属离子配位得到的MOFs前驱体是在常温条件下通过一种新型的还原性电合成方法制备,有利于实现大面积电致变色薄膜的可延展性生产。MOFs前驱体在不同的热解程序下,可以得到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分级多孔的氮掺杂碳包裹的氧化镍(N-C@NiO)薄膜。在空气中一步法热解制备的N-C@NiO#1薄膜具有高达68%的光学对比度,且在着色状态下的透过率仅为3.6%,同时着色效率也达到80.18 cm2/C;而在氩气中二步法制备的N-C@NiO#2薄膜则表现出更好的循环稳定性(500次循环后光学对比度仅衰退7%),与更快的响应时间。此外,不同的热解程序能够导致最终杂化物碳/氮原子比和碳-氮键的构型有所不同,从而直接影响电致变色性能。以上均表明新型席夫碱有机体系作为MOFs前驱体是一种将氮掺杂碳片层结构引入到电致变色材料中的有效途径,并为非传统电致变色材料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三部分工作,笔者从席夫碱类结构设计过渡到非互补型器件优化。不同于前两部分工作中单一小分子液态型和薄膜固态型器件,本部分工作主要研究借助新型有机非互补体系的混合型器件,以期最大程度上利用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的丰富色态。本论文展示了将两种阴极电致变色材料非互补配对的策略,首次实现独立共混器件的全色态显示,并涵盖无色、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和紫色。全色理念的实现来源于两种电致变色材料吸光度的精准互补和有机非互补型器件组装的灵活设计。延长型紫精的紫外屏蔽特殊性和选择性吸收近红外光的太阳能电池的引入共同实现了全光谱调制的概念,即“吸收红外光、调控可见光和屏蔽紫外光”。基于该共混器件制备的智能窗以约86%的光学对比度在无色透明和深色状态之间可逆切换,同时近红外太阳能电池的引入实现了一种概念式的近红外选择性显示模式,为下一代智能显示器的前沿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作为突破单一传统电致变色材料实现全色态性能的一种新颖且有前景的替代性方案,也有利于推进相关节能技术的发展。
其他文献
圈是图论中的最为本质最为基本的概念和研究对象,而关于圈的研究一直是图论发展的最重要的主题和推动力之一。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了图中的圈长分布和一些重要的图不变量(包括最小度、平均度、连通度、染色数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的结果给出了圈长分布和这些不变量之间紧极值关系,并解决了一系列领域内的公开问题和猜想。本文的具体安排如下:在第一章中我们先简单的回顾了圈长度的分布的问题的发展,然后介绍了我们这
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整个理论框架都需要经过实验数据的检验,因此测量也就成了物理学最基础的概念之一。量子信息是最近几十年蓬勃发展的物理学分支之一,它将量子力学和信息理论相结合,以量子态作为编码信息的载体,从而获得超越经典的计算速度、安全性或测量精度。为获得编码于量子态中的信息必须进行量子测量。量子测量在理论中往往被表述为一个算符,具有很多与经典测量不同的性质,例如测量会对量子态造成影响等等。从本
太赫兹波作为电磁波谱中位于远红外与微波之间的一种电磁波,在材料科学、成像、无损探伤、生物医学、高速通信等领域具有诸多潜在应用,吸引了科研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太赫兹技术是表征量子功能材料中准粒子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深入探索材料物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展太赫兹技术,实现对太赫兹波的产生、调控和探测就成为了科研工作的紧迫任务。其中,实现太赫兹波调控的传统光学元件由于受传统材料
自从抗生素在上世纪20年代被发现以来,在人类医学和兽医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抗生素显著降低了许多传染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被广泛用于医疗行业、畜牧业以及水产养殖业。虽然抗生素在各个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其引起的环境问题也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研究表明,抗生素以各种途径进入环境,并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同时,由于人类社会大量的生产与排放,造成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持续存在”,引起
氨基酸是一种天然可再生资源,中国目前年产赖氨酸超过300万吨,谷氨酸超过400万吨。尤其,赖氨酸等氨基酸的价格与乙烯、丙烯相当,颠覆了氨基酸价格昂贵的传统观念。以具有丰富官能基团的氨基酸为原料,通过发展新的合成方法制备高分子,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合成高分子工业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还能获得具有丰富功能侧基的聚氨基酸、聚酯及聚硫酯等低碳、可持续高分子材料,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上高分子合成化学的前沿和热点领域。
职业成长反映了员工在当前组织中的晋升速度和报酬增长等职业状态,是员工孜孜追求的职业结果,也是组织关注的焦点。基于领导成员交换的视角,促进高质量领导成员交换的建立是员工获得更加积极职业结果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入分析领导成员交换对员工职业成长的影响机制,并探究如何建立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很有必要、也很有现实意义。领导成员交换对员工职业结果的影响受到学者的关注。现有文献探究了领导成员交换与员工职业结果(
在我国“双碳目标”的宏伟蓝图下,可再生能源在国内能源体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将会严重冲击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储能技术是支撑可再生能源普及应用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与成本的下降,电化学储能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因其较高的安全性与良好的循环性能在电化学储能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然而,北京4·16大红门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电站的火灾
目的 探讨半夏曲的自然固态发酵机制。方法 采用免培养、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半夏曲发酵真菌和细菌区系构成及主要代谢功能,针对分离到的主要优势真菌的纯培养菌株,分别采用碘量法及分光光度法检测其产淀粉酶及蛋白酶情况,采用显微镜观察菌株对草酸钙结晶的破坏情况。结果 半夏曲发酵过程中检测到丝衣孢霉Byssochlamys、根霉Rhizopus、曲霉Aspergillus、米勒酵母Millerozyma、假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也被称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不仅调控着亚洲与全球能量和水分循环,而且也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主要通过地表和大气之间相互作用过程逐步影响到自由大气。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不同下垫面上地气之间水热交换规律具有明显的差异,进而对其上层大气的边界层发展、水汽场和温度场的变化产
大多数传统聚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易被溶胀甚至被溶解,限制了其在有机溶剂分离膜材料领域的应用。结晶型的聚芳醚酮是一类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及耐溶剂性的聚合物。然而,结晶态导致了其难以常规的方法加工成膜。现有的将聚芳醚酮制备成膜的方法主要有在浓硫酸等强酸中溶解制膜或用改性的无定型聚芳醚酮制膜。但这些方法都会导致其本身结构的不可逆改变,最终导致其耐溶剂性能的损失。本文通过氨基化-交联和化学诱导结晶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