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社区建设运动经历了产生、扩展和深化的发展阶段,并成为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社会科学理论界的普遍关注。长期以来,社区建设研究一直隐含着理论上的二元张力,即无法整合社区建设的两大基本诉求:发展基层社会的自治能力和形成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管理和动员机制。而引入社会资本的视角,尤其是采用整体主义方法论对社区社会资本进行研究,不仅创造性地解决了社区建设理论上的这一困境,而且可以为社区建设实践提供便于操作的评价方法。社区社会资本是指:社区行动主体经由互动而建立在信任和互惠基础之上的社区关系网络,及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等的一种资源性力量。对社区社会资本的测评包括四个方面:社区居民在邻里范围内的社会资本,社区内的正式团体和非正式群体,社区内的经济、政治和环境,政府社会资本。它们被整合于对社区居民所作的调查问卷之中,并被转换为一个指标群,由3项一级指标(社区信任,社区网络,社区规范)、9项二级指标(社区满意感,社区信任感,社区评估,社区参与,社区组织,社区关系,社区认同,社区价值,社区关怀)和51项三级指标所构成。以此指标群为基础,对某一社区内居民的社会资本进行测评打分,加总取平均数以后,就得出了该社区社会资本的分值,就能够进行社区之间的社会资本总量和结构比较。利用在上海市三个社区随机抽样获得的数据,这一社区社会资本测评指标体系得到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各项三级指标能够较好地指向相应的二级指标,但二级指标的内在结构却并不全然依循“信任—规范—网络”的理论脉络,而是可以被概括为“认知—行动—倾向”的现实逻辑。从社区比较的角度来看,虽然三个社区的测评得分相差不是很大,但它们在社区社会资本的结构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并且在社区社会资本的总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数据的统计分析还表明,个人的社区社会资本得分多少,只与社区、性别、年龄(以60岁为界分)三个变量具有弱的相关性,而在职人群和非在职人群、拥有住房产权者和不拥有住房产权者、党员和非党员之间在社区社会资本得分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这些发现并不支持社区理论研究中的一些习惯性假设,因此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对三个社区直接选举的实践、团体活动的开展和社区事务的处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社区社会资本主要由行政力量、社区传统和精英参与三个模块构成,三个模块依据信任、规范、网络的相关原则发生相互作用,最终决定了社区社会资本的存量和构成情况,并直接影响到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进程与方向。换言之,行政力量在社区网络中穿行的时候同时与社区传统(主要是信任和规范)相融合并不断创造出新的社会资源性力量,一种全新的社会资本最终被社区利益与主体各方所构建了出来。可见,运用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能够同时从社会管理和社会自治两方面来洞察社区建设的真实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