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隐喻认为,大多数基本概念是根据一个或多个空间化隐喻组织而成的;空间化隐喻扎根于物理和文化经验中,不同文化和物理环境为空间化隐喻提供了很多可能性(Lakoff,Johnson 1980)。本论文研究目的是描写和分析基于汉文化和中国特殊自然环境产生的空间化隐喻。空间概念是人类的基本认知域,方位词是汉语表达空间概念的核心途径。现代汉语中,方位词的使用非常灵活,表现出丰富的空间化隐喻,是基于中国特殊自然和文化环境体验的结果,反映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前人研究主要关注相对框架的方位词,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对于绝对框架方位词研究较少。而绝对框架方位词,尤其是首词构词能力最强的“东”(吴忠岫2008),可以与不同词性的语素结合,其语义大多脱离了空间指向,跨越多个认知域,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空间化隐喻。本文将“东”作为案例,以认知语言学为基本框架,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在文化视角下对“东”在实际使用中的拓展义进行调查,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东”的词组包含了哪些概念隐喻?2)“东”的隐喻投射反映出何种认知方式?3)这些隐喻和隐喻性映射体现了文化、语言和认知之间的何种关系?本文发现,在收集到的344条目标语料,“东”可以与其他概念共现,如抽象事物中的无形资产,或具体事物中自然现象、人文景观、有形资产等无生命事物以及人类、身体部位等有生命事物;或与动词“做/作”、升、归等结合,单独呈现其概念语义。“东”的概念主要映射到四个非空间认知域:人类、社会、心理、时间,形成七个主要概念隐喻:【权位是东】、【权责是东】、【男性是东】、【心之所往是东】、【远是东】、【早是东】、【晚是东】。这七项概念隐喻蕴含十九项单一隐喻,呈现了“多对多”映射特点,体现了概念隐喻的系统性。本文第三章详解了“东”的概念隐喻构建和识解的基础,即身体在自然和文化世界中的体验。本文认为,“东”与人类对于自然事物的普遍感知,包括太阳、植物、中国的地势、地貌;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关联。因此,涉身体验包含了自然和文化两个相互交融的维度,构成“东”的认知图式,即基于事件的方位概念认知。本文第四章讨论了文化、语言和认知的关系,发现“东”的概念隐喻建立在许多文化模型上。这些文化模型,包括座次礼仪、建筑传统、日晷计时、算卦、语言构词等社会实践,以及社会伦理纲常、风水哲学、方位崇拜、时空一体宇宙观等思想观念,为隐喻义形成以及隐喻投射提供了内在根据。文化的变革对语义的变革具有导向作用。在认知过程中,文化作为动态的影响因子,影响思维,干预隐喻,促成语义的变革,证明了语言、文化与心智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本文的研究结果强调汉语方位词概念隐喻的独特性,揭示了中国人空间认知心理,阐释了文化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汉语方位词使用,对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具有丰富和深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