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福建省马尾松人工林地不同坡度的坡面土壤主要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状况,旨在揭示不同坡度下坡面土壤理化和微生物的分布特征,为同类型地区侵蚀退化环境下坡面土壤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并且针对不同立地条件的马尾松人工林,开展了包括多种微肥在内的施肥效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坡度是影响坡面土壤养分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养分在坡面上的变异性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林地坡度的增大,总体上看,土壤表层的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机质、轻组碳、腐殖质、微生物碳量等指标有逐渐减低的趋势。表层(0~20cm)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轻组碳、微生物量碳、胡敏酸碳量、富里酸碳量、腐殖质总碳量与马尾松人工林蓄积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其中全磷、碱解氮、轻组碳这三个因子与马尾松人工林蓄积量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2.马尾松各试验样地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坡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变异较大。其中有机质含量为4.91~18.26g/kg,全氮含量为0.32~1.46g/kg,全磷含量为0.02~0.33g/kg,碱解氮含量30.58~137.27mg/kg,速效磷含量低于检出限量,速效钾含量2.27~122.1mg/kg。可见,土壤中养分较贫缺,其中含磷量尤低。同时,不同立地条件下,其马尾松生长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3.通过在幼龄林进行NPK+Cu、NPK+Zn、NPK和对照的试验表明,幼龄林除三都口3a外,三都口1a、三都口2a、西陂5a分别与对照相比,无论是从树高还是胸径来说,效果差异显著。而其他中龄林施肥处理与其对照相比,结果差异不显著,但是施肥处理的树高、胸径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施肥后各处理的针叶含铜、锌量分别与对照相比,变化规律不明显。4.在本试验中,施肥量以及施肥配比的确定,主要以林分土壤中速效养分N、P、K和有机质含量为主要参考依据确定的。氮、磷、钾全营养配比施肥增产效应(肥效)与立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对于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林分,应在科学监测土壤养分动态的前提下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科学态度来进行施肥管理。本试验是施肥第一年,由于林木生长年限长,林龄大的林木树体大,其储存的养分较多,当年施肥的效果可能不大明显,一些结果具有局限性;在本试验中,肥料的施用方法、磷肥品种的选用、如何提高磷肥当季的生物有效性、种植前是否应火烧山等一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