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关于“推进教育创新”、“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课程方案指导思想为研究背景,针对以往旧的教育体制下中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引导过度偏重于集中思维方向的这一现象,在吉尔福德智力结构模型的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它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上的应用价值。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文中对当今世界范围内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作了概括的介绍,尤其在教育领域中,文中以几个事例以及对笔者所在学校的班级用“学习创造力自陈量表”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的数据统计,说明了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匮乏及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紧迫性。本文对发散思维的理论基础作了全面阐述,其中包括创造思维的构成,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发散思维本身的基本特征等。本文重点部分是选取并建构了十种适合在地理课堂上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并采用大量地理教学案例对每一种模式进行了解释说明和联系。这些模式是在对吉尔福德的智力结构模型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和建构的,譬如把地理知识以地理图形、地理符号、地理语意和地理行为进行分类,在此分类基础上,它们各自在单位、类别、关系、系统、转换、推测中共产生24种发散思维能力。针对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本文选取了与地理教学紧密相关的十种能力为代表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为了证明发散思维模式的建构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升所起到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