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23A抑制黑色素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216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癌症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仍然是远端转移。一旦进展到转移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就明显下降。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其中牵涉了癌细胞从原发肿瘤迁移,进入循环(内渗),然后在远处器官离开循环(外渗),最后转移性定植。目前的研究证据支持肿瘤微环境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过程。分泌蛋白是细胞分泌的最重要一类活性物质,能够通过旁分泌或远距分泌对肿瘤微环境进行修饰。SEC23A蛋白参与COPⅡ囊泡的组装,介导大部分分泌蛋白从内质网向细胞内高尔基体的转运,已有相关研究揭示了SEC23A可以通过影响分泌蛋白的分泌,改变肿瘤微环境,从而抑制肿瘤的转移。本课题组前期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分析了敲低Sec23a的黑色素瘤细胞培养基中分泌蛋白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在敲低Sec23a的黑色素瘤细胞中发现28种分泌蛋白明显下降,其中分泌蛋白PF4下降约5倍,而SEC23A与PF4之间相关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分泌蛋白PF4对黑色素瘤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另外,本研究注意到通过改变Sec23a基因表达,调节蛋白的分泌,影响肿瘤细胞转移是一种效率低下的方式,可能存在Sec23a通过非分泌蛋白途径调控肿瘤细胞转移的方式。在本课题前期研究中,构建出了高、低转移能力不同的异质性黑色素瘤细胞。然而,在微环境的研究中,我们没有关注到高转移异质癌细胞对低转移异质癌细胞的影响,更没有注意到高转移异质癌细胞是否可以通过分泌自身物质对低转移异质癌细胞的Sec23a进行调控,从而促进低转移癌细胞的转移。我们认为细胞排出分泌蛋白和外泌体是影响微环境的两种不同方式。外泌体mi RNAs是目前外泌体研究的热点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i RNAs深刻地影响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高转移异质癌细胞通过分泌蛋白和外泌体联合作用于肿瘤微环境,从而影响低转移异质癌细胞转移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基于此,为了更加深入阐明Sec23a对肿瘤转移的影响以及揭示微环境中的高转移异质癌细胞对低转移异质癌细胞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以分泌蛋白、外泌体mi RNA和Sec23a为切入点,观察高转移癌细胞来源的分泌蛋白和外泌体mi RNA对低转移癌细胞Sec23a的影响,从而揭示微环境中不同异质性癌细胞之间的调控机制。第一部分SEC23A通过分泌蛋白PF4与SPARC协同抑制MAPK信号通路抑制黑色素瘤细胞转移目的探讨Sec23a通过分泌蛋白质组调控黑色素瘤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1.利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稳定同源的黑色素瘤细胞寡灶型转移(OL)和多灶型转移模型(POL)。2.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法稳定敲低或过表达目的基因。3.通过体外迁移和侵袭实验结合小鼠尾静脉肿瘤移植实验检测目标基因对黑色素瘤细胞转移的影响。4.通过蛋白质谱检测依赖Sec23a途径的分泌蛋白谱的变化。5.通过拮抗抗体和重组蛋白处理,研究目标分泌蛋白对黑色素瘤细胞转移功能的影响。6.通过生物信息技术筛选目标分泌蛋白调控黑色素瘤转移的可能分子机制,并通过迁移、侵袭和WB实验对机制进行验证。7.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目标分泌蛋白的协同因子,并通过迁移、侵袭和WB实验验证协同因子对目标分泌蛋白的影响。结果1.过表达或敲低Sec23a结合转移功能试验,验证了Sec23a在体外具有调控黑色素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2.OL细胞内敲低Sec23a改变了OL细胞的分泌蛋白谱,显著抑制了分泌蛋白PF4的分泌,促进了黑色素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增值能力,促进了黑色素瘤细胞体内肿瘤转移形成能力。3.通过敲低Pf4和加入重组PF4蛋白,验证了PF4通过调控MAPK/ERK信号通路阻碍黑色素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4.分泌蛋白SPARC通过与PF4协同的作用在体外抑制了黑色素瘤细胞的转移行为。结论本研究阐明了“SEC23A-PF4-MAPK/ERK轴”抑制黑色素瘤的新机制,其中分泌蛋白PF4由COPII转运通过抑制MAPK/ERK信号通路阻碍转移。此外,分泌蛋白SPARC可以协同增强PF4对ERK磷酸化和黑色素瘤细胞转移的抑制作用。第二部分高转移异质性癌细胞通过调控SEC23A和mi RNA-487a-5p协同抑制NUDT21促进低转移异质性癌细胞的转移目的探讨微环境中高转移黑色素瘤细胞通过联合分泌蛋白和外泌体mi RNA协同调控低转移黑色素瘤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1.利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黑色素瘤细胞寡灶型转移(OL)和多灶型转移模型(POL)模拟微环境中转移能力不同的两种异质性细胞。2.建立共培养体系结合迁移和侵袭实验,观察POL细胞对OL细胞转移的影响。3.通过PCR和WB检测POL细胞来源的分泌蛋白对OL细胞Sec23a基因表达的影响;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挖掘Sec23a上游调控分泌因子。4.通过电镜、WB和粒径仪对POL和OL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进行鉴定,以及观察POL细胞外泌体对OL细胞的影响;通过PCR和WB检测POL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OL细胞Sec23a的影响。5.由于本研究只观察到POL细胞来源的分泌蛋白对Sec23a具有调控作用,而没有观察到POL细胞外泌体对Sec23a的影响。因此,在原有设计思路上面,本部分把研究思路调整为Sec23a与外泌体mi RNAs协同作用一个靶点促进OL细胞的转移。6.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对POL和OL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内含物测序数据进行表达差异分析,筛选目标外泌体mi RNA,并观察该外泌体mi RNA对OL细胞转移的影响。7.通过体外迁移和侵袭实验结合小鼠尾静脉肿瘤移植实验检测目标因子对黑色素瘤细胞转移的影响。8.通过在线mi RNA数据库结合LASSO机器学习筛选外泌体mi RNA下游靶基因;利用Pearson分析Sec23a与外泌体mi RNA下游靶基因相关性,筛选出Sec23a与外泌体mi RNA共同下游调控因子,结合PCR和WB实验验证该因子为共同下游因子,并通过体内、外功能实验验证该因子对黑色素瘤细胞转移的影响。9.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原发灶和转移灶中糖酵解基因的差异;使用质谱检测POL和OL细胞糖酵解中间产物的变化。10.过表达目标基因,观察其对细胞内葡萄糖、ATP和乳酸含量的影响,以及使用糖酵解抑制确认糖酵解对黑色素瘤细胞转移的影响。结果1.使用POL与OL细胞共培养实验,验证了POL细胞可以通过外排自身物质促进OL细胞的转移。2.收集POL细来源外泌体处理OL细胞,验证了POL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具有促进OL细胞的能力。3.验证了POL细胞来源的分泌蛋白通过抑制OL细胞内Sec23a基因表达,从而促进OL细胞的转移,而非POL细胞外泌体途径对Sec23a的调控。4.通过对POL和OL细胞的外泌体内容物二代测序数据分析,筛选到差异mi R-487a-5p,并通过迁移和侵袭结合体内实验,确认了mi R-487a-5p在体内、外具有促进OL细胞转移的能力。5.通过mi RNA数据库与机器算法结合的方法,筛选到Sec23a和mi R-487a-5p共同下游调控因子Nudt21;并通过PCR检测和迁移侵袭实验,验证了Sec23a和mi R-487a-5p对Nudt21具有协同调控作用。6.过表达Nudt21在体内和体外具有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转移能力;同时过表达Nudt21抑制了黑色素瘤细胞内葡萄糖、ATP和乳酸的含量,抑制了细胞糖酵解过程,从而抑制了黑色素瘤的转移。7.使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结合“Sec23a-Nudt21轴”与分泌质谱数据筛选到Sec23a上游调控分泌因子S100A11,并通过PCR、WB和功能实验,验证S100A11为Sec23a上游因子。结论POL细胞通过联合“分泌蛋白S100A11—Sec23a途径”和“外泌体—mi R-487a-5p途径”两种方式协同作用于NUDT21,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糖酵解过程,介导低转移异质性癌细胞向高转移异质性癌细胞转变。
其他文献
主动侦查可概括为主动启动说、主动情报说两种理论学说,分别侧重于侦查启动程序的主动、侦查线索发现的主动。以上两种学说缺乏系统性思维,具有强烈的破案观念导向,仅局限于立案程序的改革。而主动侦查是系统性概念、全局性理念,由主体、客体、行为、程序等多要素组成,兼具公平、正义、效率等复合价值。通过实践映象和逻辑论证得出,主动侦查是侦查机关主动发现、主动查清、主动证实涉嫌犯罪的事实,对侦查立案、运行、终结等程
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由于其起病隐匿且预后不良,现有的治疗手段不能显著改善食管鳞癌的预后。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新型的治疗手段。长链非编码RNA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调控作用,长链非编码RNA00114能够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在肝癌中,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肝癌缺失基因1轴(EZH2/DLC1
引言结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在北美和北欧地区居首位,而在亚洲和非洲的发病率很低。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来临,结肠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虽然治疗水平在提高,但其死亡率仍未能明显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患者容
第一部分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描述目的: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根据分化程度不同,生物学行为存在很大差异。本研究通过描述单中心直肠NEN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旨在指导直肠NEN的临床诊治及病情评估。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0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病理诊断为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
背景: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黑色素细胞由神经嵴产生并迁移至皮肤、葡萄膜、脑膜及粘膜,大多数黑色素细胞位于皮肤的表皮-真皮交界处。恶黑的发病率占所有皮肤癌的4%,其转移后的死亡率占据皮肤肿瘤的75%。然而,近几十年来,全球恶黑的发病率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未来恶黑的控制将面临巨大挑战。因此,识别恶黑的关键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对于临床精准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长
背景细胞周期具有复杂的调控机制,基因表达调控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变剪接导致基因产生多种形式的转录本,从而使基因表现出复杂的功能变化,但细胞周期中的转录本变化模式及其对肿瘤临床表型的影响还不清楚。同时,靶向细胞周期治疗是肿瘤治疗中的一大分支,根据靶点表达情况对潜在高反应性患者进行筛选是细胞周期靶向药物精准应对的一大瓶颈。多数靶基因产生的各转录本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不尽相同。因此,对靶向药物敏感性的
动物是流感病毒重要储存库,使流感病毒基因片段重配产生新型流感病毒成为可能。近年来新型重组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不断出现,包括H7Nx、H5Nx、H10Nx等,给家禽业和公共卫生带来很大威胁。2013年我国首次报道的低致病性H7N9亚型AIV,是不同亚型流感病毒基因重组产生的新型重组病毒,对鸡呈低致病性,但是可以感染人引起发病甚至死亡;在2016年底H7N9
该研究通过微波辅助提取法对黑果腺肋花楸果粉中的花色苷进行提取,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试验条件,并通过pH值示差法测定黑果腺肋花楸果粉中花色苷的提取量,得到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剂59%乙醇、液料比29∶1(mL/g)、提取温度48℃、提取时间11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黑果腺肋花楸果粉中花色苷提取量为10.298 mg/g。
胶质母细胞瘤是目前所知的致死率最高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已有治疗策略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平均生存期仅为12个月左右。目前针对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难点首先是缺乏能够对肿瘤进展和患者预后进行有效评估的生物标志物,导致难以进行精准治疗;其次,作为“种子细胞”的胶质瘤干细胞是胶质母细胞瘤侵袭性生长、治疗抵抗及发生复发的根源,然而针对胶质瘤干细胞的有效靶标较为缺乏;此外,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经常会对临床治疗的一
第一章PRMT1调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铁死亡及作用机制背景和目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血液系统肿瘤。传统标准治疗虽能取得一定的疾病缓解率,但复发难治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点与热点问题。深入探索AML发病机制,开发新靶点及新疗法对于提高AML缓解率及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异常在AML中具有重要作用,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