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芬奇在其《绘画论》中曾多次指出:“艺术家的工作,是必须找出与人物心理活动相吻合的动作手势。”由古至今,艺术家对手的描绘与塑造一直是以人物或其身体的某个部位为核心而进行的,在艺术创作中“手”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手”在艺术创作中具有极高的参与度。本文以文献分析法、美术学图像分析法、举例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后现代主义美术中以“手”为主题或表现人物手部形象和姿态的典型艺术作品。在第一章中我阐述了“手”在生物学中的定义,简单介绍了“手”的形象和寓意在中、西方艺术史中的演变过程。了解了以“手”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所展现出的文化思想与精神依靠。说明了“手”的文化层面、生物学定义和艺术的相关性。在梳理中、西方美术史“手”的形象演变的过程中去体会其文化内涵和艺术家的情感寄托。第二章开始研究后现代主义艺术中有关“手”的艺术作品,从宗教题材和现实题材方面出发,选取了“祈祷之手”、“‘叙事’之手”、“造物之手”、“佛教之手”四个典型的主题,将创作过相似主题的,风格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进行分析和比较,分析作品中的手部造型、动态与故事、象征与指代,揭示其艺术风格的共同点和差异。归纳出以表现人物手部为重要内容的后现代艺术创作中,创作范围涉及宽广、“同质化”、多元混杂、善于挪用传统文化形象符号,将其与大众图像和现代元素进行拼接等共同特点。了解到后现代艺术作品中图像背后的可读性及呈现内涵时所展现的视觉寓言性能。在第三章中自己的创作实践,我试图对“手”这一意象进行分析和整合,将它作为过去与未来的连接介质,通过先进技术塑造名画中人物的手,探讨这些技术给人类与固有文化提供的机遇与考验。现在这种尝试仍然在继续,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除了继续对相关的艺术家进行个案分析,更会不断地继续进行创作实践。在第四章中总结了我通过案例分析、比较以及自我创作实践,体会到尊重后现代艺术规律,关注中国当下社会、人文和自然科技的矛盾和关联的重要性,力图拓展数字科技等创作媒介的可能性,描述对以后研究工作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