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以复合树脂修复后的下颌第一恒磨牙Ⅰ类洞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定量研究采用不同粉液比/组分比、不同组合、不同厚度的基底材料垫底盖髓时,在生理性(牙合)力的作用下牙体组织、修复体应力的大小和分布,分析其可能对牙体组织和修复体造成的损害。本实验分为三个部分(1)基底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分别制作高12mm,直径5mm的圆柱形的光固化氢氧化钙(Ultra-blend plus)试样,粉液比分别为1:1、3:4、4:3的光固化玻璃离子(Vitrebond)试样,组分比分别为1:1、3:4、4:3的化学固化氢氧化钙(Dycal)试样各五个,共35个,测量其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并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对按不同粉液比/组分比调和的光固化玻璃离子和化学固化氢氧化钙试样所测得的弹性模量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按不同比例调和的这两种基底材料的弹性模量不同,且具有统计学差异。(2)下颌第一恒磨牙Ⅰ类洞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使用Micro-CT扫描牙冠磨耗量较小,外形正常的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部分共获得475张层厚为20μm的CT片,应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下颌第一恒磨牙标准的Ⅰ类洞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洞深4mm。单元类型为四面体C3D4,单元数132848,节点数27616。(3)不同材料垫底盖髓时的应力分析。在磨牙中央窝处施加250N的生理性(牙合)力,分别研究采用不同粉液比/组分比、不同组合、不同厚度的基底材料垫底盖髓时,牙体、充填材料和基底材料的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最大VonMises应力的部位及大小。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双组分光固化玻璃离子和化学固化氢氧化钙的调和比例不会影响Ⅰ类洞充填术后牙齿的应力分布;临床上无论使用何种基底材料垫底盖髓,充填后牙齿的峰值应力均出现在材料与材料、材料与牙体组织的交界面上,故牙体或材料的折裂可能从界面开始;在使用Vitrebond或Dycal单层垫底,其厚度为0.5mm或1.0mm时,充填后牙齿中的应力分布最佳。在Dycal或Ultra-blend plus盖髓,Vitrebond垫底的情况下,盖髓材料和垫底材料厚度均为0.5mm时应力分布最佳。为了避免过大的应力造成牙体或修复体的折裂,在深龋治疗中应尽量使用弹性模量与牙本质或修复体相接近的基底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