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侯乙墓竹简共有215支,是我国经考古发掘的时代最早的竹简,也是丧葬类简中数量最多的一批,其主要内容是关于随葬仪而陈列的车马兵甲的记录,包含的内容主要有车名、马名、御者及其官职、车的构件与配件、马用器具、车与马的配驾、賵赠车马的种类与数量、兵器与甲胄的配置及木俑等方面,并蕴涵一些关于车政、马政及车战阵形方面的信息。这部分材料对于我们探讨东周时代的车马制度、职官制度、丧葬制度及其他相关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充分吸收其他学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以曾侯乙墓竹简的研究为中心,分上、下两篇写作。 上篇题为《释文补正》,是对竹简文本的综合整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竹简概述:介绍竹简的出土概况、性质,简文格式与内容,并首次发表我们通过精确测量所得到的每支竹简的详细尺寸。 (2) 编联的调整:对于当时因残损难以定位而临时编在第77至114号的38支残简及其它位置的若干有疑问的残简进行了重新考察,尝试找到这些简彼此之间的缀合关系或相对合理的连读关系。其中尤以对第185简和77简的缀合,对第31简与第106、107简的连读,对第51简与第105、108简的连读,第210简与第52简的连读,第53简与第78、79简的连读等几处编连的调整最有价值。 (3) 文字补释:本篇虽名补正,其实以补为主。首先是发表我们通过观察原简及根据原始照片、新拍数码红外照片对原释文所作的补充和少量修正,其次是引述其它学者也包括原整理者对释文、注释的订正和新见,间出己见,对个别原整理者的笔误也予以标出。在此基础上给出竹简的新释文。 下篇题为《曾侯乙墓竹简车马制度研究》,以简文内容的解读与阐释为基础,从车马兵甲的对应关系、车名与马名、车马器、车与马的配驾等四个方面入手,结合传世文献、其他出土文献材料及考古发掘材料进行综合考察与研究,以期对其中所蕴含的车马制度作出一定程度的阐发,使学者们得能利用这批相对完整的车马制度材料作进一步的研究。 (1) 车马兵甲的分类、统计与对应关系:在全面考察简文的基础上对所有关于车、马、兵器、甲胄及木俑的总计、小计及马车的前后对应关系进行考察,并以考察为基础,尽可能(敖厘)清竹简所记丧葬仪式中车与车的对应关系、车与马的配驾,并揭示各类车仗陈列的先后次序所隐含的内在逻辑联系。 (2) 车名与马名的考释:对简文所记39个车名和33个马名进行了考释。其中,对车名的考释较多新见,如论证(?)车为古代常见的鸾路,(车卑)輗车系因使用(车卑)輗盖(曲柄车盖)而得名。对这些车名与马名的考释和解读无疑会使我们对墓主人以及楚王、楚国封君、大臣们生前的用车状况和先秦时期的马政有一个概况性的了解,并藉以考察曾楚两国的车马制度和礼制。 (3) 车马器器名的名实对应考察:对简文所记的车器、车构件及马用器具的器名及其功用进行考察,力图以文献和考古材料互相印证,解析古代马车的结构形制,弄清这些车马器的功用,并以此为基础,尽可能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雘轮为兵车通制,乘车建戈盾可用为兵车(简8),而轻车去其所建兵、甲即可用为畋车(简63),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