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空间组织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u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加速改变城市要素的流动范式,并持续对城市的场所空间产生作用,各种要素流动性和流动空间对城市空间的重要性越来越超过场所空间成为空间组织新的逻辑。在信息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流动空间对城市和区域空间结构持续产生影响。当前中国城市空间整体上处于转型发展的背景,提升空间流动性有利于改善城市运行效率和城市品质,促进城市空间绿色、智慧和人文发展,围绕流动性所组织起来的“流动空间”无疑是信息时代城市空间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流动空间对于盘活僵化的城市土地利用,增强空间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流动空间对于刚性的场所空间可以起到润滑作用,有助于引导柔性空间生产和混合功能场所发展。以往关于流动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研究上,大多认为是围绕各种要素流动所形成“流空间”概念,强调全球化、信息化对要素流动网络以及对地方空间的影响,并从全球和区域尺度上,研究技术、创新、资本、企业等生产要素所构成的流动空间。随着城市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变,对流动空间的研究也从生产要素相互联系的区域流动空间转向对以居民日常活动为主体的城市流动空间的高度关注。因此,本研究重点从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角度进行流动空间分析,将流动空间组织结构具象化。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本文研究从流动空间组织理论分析入手,探讨流动空间相互作用机制,提出流动空间测度方法和组织形态。研究主要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城市流动空间组织的理论架构与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技术、活动、社会制度和物质环境等不同要素系统的耦合关系,信息时代的不同空间形态及其相互作用,以及赛博空间和场所空间相互作用和联系中时间、空间和距离三个维度对流动空间的建构影响,并提出流动空间组织形态和特征,提出流动空间的互动耦合以及流动空间促进场所空间转型等作用机制;二是从流动空间要素系统来测度流动空间并从居民日常活动空间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流动空间组织结构、形态和模式,结合实证研究和分析结果提出城市流动空间提升策略和规划建议。第一章是绪论。从信息时代城市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城市空间发展转型以及城市发展对流动空间的广泛关注等角度,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总结,明确本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研究思路和方法等内容。第二章本章从要素系统、空间组织的不同维度、组织架构、形态结构、空间特征等方面进行城市层面的流动空间组织理论探讨,从赛博空间、场所空间、活动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来架构流动空间,并从技术支撑、居民活动、社会经济系统、物质环境要素系统,时间、空间和距离三个维度,以及空间可达性、活动强度、空间活跃性等层面进行流动空间组织的系统耦合分析,进而分析流动空间的场所、路径、网络、边界等结构形态。第三章,城市流动空间作用机制。本章分析赛博空间、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解释流动空间的内在影响过程及其对场所空间转型的作用,分析流动空间作用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和组织形态变化。流动空间的出现,对流动性的认识和理解从“流空间”上升到“流动空间”的高度,新的流动范式带来城市空间形态、社会经济要素组织、移动生活、虚实空间融合等变化,以及要素流动的地理根植和空间积累对场所功能转型具有深刻影响。并对流动的场所再现带来的空间关系变化,以及流动空间对城市中心—边缘空间结构、场所空间提升、网络化结构的影响结果等进行分析。第四章为空间流动性和流动空间结构研究。结合理论分析,本章从空间可达性、居民活动强度和空间活跃性(土地利用强度)三方面来认识和评价空间流动性。除可达性和土地利用强度外,居民个体流动性越来越成为信息时代城市流动空间建构的核心要素。通过构建流动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南京城市空间流动性分布规律和空间特征,进而研究南京的流动空间结构。第五章为基于居民日常活动的流动空间组织研究。本章基于南京居民活动日志数据,分析居民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类型居民活动的时空联系差异性,分析居民行为活动的路径、强度以及联系的边界和尺度等特征;并从不同场所的活动内容视角分析场所空间的功能变化。通过居民日常活动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认识城市不同场所和功能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居民活动的视角探讨城市流动空间的组织模式。第六章是南京流动空间发展策略和规划建议。针对南京城市流动空间发展、流动空间对场所空间的作用,提出流动空间的发展策略和规划建议。分析空间流动效率提升、活动集聚、场所空间的功能转型、城市流动边界控制等南京流动空间发展策略。并提出基础设施整合规划、“人—活动—空间”协调规划、弹性用地规划、柔性用地和混合功能的空间发展。本论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①构建流动空间组织和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本文从赛博空间、场所空间、流动空间和活动空间在时间、空间和距离三个维度上的互动作用,以及技术、活动、社会文化和物质环境等要素系统耦合的视角,明确提出赛博空间、场所空间相互作用和结合的空间形态为流动空间,并认为流动空间包含了技术空间可达性、活动强度和空间活跃性三个层面。同时,本文从赛博空间和场所空间融合的新流动范式入手,建立了虚实空间相互作用机理的分析框架。已有学者研究缺乏对信息时代空间组织关系和作用机理的系统理解,本研究则从虚实空间相互作用、耦合的角度提出流动空间组织结构,从新流动范式和双向作用角度提出流动作用机理的分析框架,是本研究的重要理论创新。②建立空间流动性评价和流动空间测度的新方法。从基础设施支撑、居民活动和土地利用三大方面构建空间流动性评价模型,作为流动空间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并从城市层面入手,进行空间流动性评价的指标体系选择、模型建立和评价分析,结合流动性评价结果分析城市具象的流动空间结构形态,是流动空间研究的重要方法创新。本研究所构建空间流动性评价模型,从技术支撑、居民活动和场所空间互动的角度进行流动空间测度,建立了全面系统性认识和把握流动空间结构的方法。③通过居民活动空间视角来认识城市流动空间。本研究通过南京居民行为活动空间的实证研究,从居民活动的时空分布、活动的空间联系和分布范围、不同场所的活动方式变化等内容,对居民活动空间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通过居民活动空间来认识城市流动空间组织,并划分不同类型的流动空间组织模式,居民活动空间为流动空间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丰富了流动空间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重大件运输双体船因甲板较宽,稳性与操纵性良好的特点突出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运营中,它可以有效减少单位运输费用,减少中转运输环节,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由于船体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城市化进程和各种产业发展日益增快,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重。大气质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气中的污染物浓
本文以某轨道车辆窗下补强板为研究对象,利用Autoform软件完成了对其的冲压成形数值模拟分析,对易发生的起皱和拉裂缺陷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在这些控制措
劈裂注浆是一种通过施加压力将浆液注入土体中以改善其工程性质的施工技术。劈裂注浆在提高承载力、降低渗透性、补偿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等方面都已应用并取得好的效果。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规模搜索的搜索效率问题成为一个研究重点。最近,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一种基于近邻图(Nearest Neighbor Graph)的近似最近邻查询方法(Approximate Neare
一校园招聘会误区分析校园招聘会本是企业为自身作宣传、吸引优秀人才的绝佳机会,可许多企业却错失良机,陷入以下误区:1、企业领导不重视.许多企业仅把招聘会当成收集简历等
证券投资基金即是金融市场发展至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社会产业分工的现代化结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证券投资基金属于一种市场型间接融资方式。由于其灵活理财的特点,证券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渐加深,法律文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得比以往更加频繁。20世纪80年代以来,证券市场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一大趋势,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法律保护投
锅炉设备长期服役于恶劣的工况环境,在运行的过程中,设备潜在的安全隐患主要发生在焊接部位,焊接接头的缺陷可能导致焊接结构的失效、断裂、发生泄漏事故甚至爆炸等严重事故
贵州石板房是贵州布依族的典型民居建筑,以其独具特色的形式成为贵州民居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石板房的历史悠久,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中仍有很多我们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需要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