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牙金矿床是滇黔桂“金三角”地区一个典型的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南褶皱带右江盆地范畴。由于前期勘查和科研投入不足,目前面临开采量的减少和没有新资源发现的困难,因此对金牙金矿的深部找矿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许多学者对金牙金矿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认识。本文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该区的野外地质调查分析,重点开展了矿区构造特征及其控矿作用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认识:(1)区内金矿化主要赋存在中三叠统百逢组中段一套粉砂质泥岩中,赋矿岩系厚210-684m,赋存标高+850-+200m,目前控制仅到+528m标高,区内尚有一定找矿空间。(2)查明了区内构造特征。金牙矿区构造主要有近EW向金牙背斜、近SN向那元背斜,近SN向F1、F2、F3等主断裂,近SN向F5、1号、14号、16号等次级断裂,以及那元背斜转折端部位的顺层滑动破碎带,其中那元背斜以及SN向断裂构造为区内控矿构造。小规模的SN向次级断裂系在褶皱过程中派生的X节理基础上发展而成。那元背斜控制了区内矿体的总体产出特征,金矿体主要分布在那元背斜的转折端及东西两翼,背斜东翼以东倾矿体为主,西翼以西倾矿体为主。(3)根据应力分析,结合构造特征及断裂运动特征,总结出成矿前,矿区在NW向挤压作用下(σ1=339°∠6°)形成区内金牙背斜,SN向主断裂产生压扭性活动。成矿期,在EW向水平张应力(σ3=94°∠6°)持续作用下,SN向主断裂及次级破碎带均产生张扭性再活动。(4)SN向断裂产成矿期均经历了早阶段压扭作用和晚阶段张扭性再活动。早阶段压扭性构造活动控制了蚀变碎裂岩型金-黄铁矿-毒砂成矿;晚阶段张扭性构造控制了含金石英脉、方解石脉及方解石-石英脉矿化。两阶段构造叠加的部位金矿化明显增强,品位增高。(5)根据构造演化特征,结合金牙金矿床的成矿期构造特征,建立了金牙金矿床的构造控矿模式。(6)通过对含矿共轭节理交线产状、垂直纵投影图上矿体分布形态、背斜倾伏方向、控矿断裂成矿期运动学特征等综合判断,区内脉状矿体具有往北侧伏特点,侧伏角在8~31°。因此,各含矿带北段的深部是今后的探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