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遥感影像解译,获得了蓥华山景区的历史地质灾害点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在掌握了景区地质环境特征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基础上,选取适合景区的地质灾害评价指标,采用 GIS技术与改进的信息量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了提取与量化处理,建立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基于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与改进的信息量模型对景区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得到景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景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景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数量大、类型多、且分布不均,其中95%的灾害集中分布在青牛沱、通溪河和飞水岩景区,大多数地质灾害属中、小型规模,总体危害性大,多数为5.12汶川地震后次生灾害。 (2)对蓥华山景区的地质灾害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发现,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降雨、地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因素,降雨、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发因素。 (3)针对景区的地质环境特征及灾害发育特征,采用专家经验法对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常用指标进行筛选,最终确定景区的评价因子为:坡度因子、坡向因子、相对高差因子、地层岩性因子、断裂带的距离因子、水系的距离因子和道路的距离因子。 (4)基于GIS与信息量模型对蓥华山景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首先利用 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对景区的坡度、坡向、相对高差等评价因子进行提取,对评价指标栅格化、重分类等量化处理,建立景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原始的信息量模型公式对各评价因子进行信息量值的计算,利用专家经验法确定各因子权重,再进行加权叠加得到蓥华山景区评价单元的总的信息量值,得到景区的综合信息量图;再分别按自然断点法、几何间隔法、分位数法对景区的综合信息量图进行重分类,得到不同的景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图,结合景区实际地质灾害情况,将3种评价结果图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基于几何间隔法的分类方法最优。 (5)蓥华山景区被分为重度、中度、低度三个危险性等级,其中重度危险区面积为40.59km2,占总面积的40.67%;中度危险区面积为48.90km2,占总面积的49.01%;低度危险区面积为10.29km2,占总面积的10.32%。景区总体危险性为中、重度。 (6)通过与历史灾害点叠加分析,分区结果与实际相符,说明将GIS技术与信息量模型相结合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是科学、可行的,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