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海近岸核电站附近海域环境中Pu的测定及含量水平研究

来源 :南华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inda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钚是超铀元素中重要的一员,目前共发现20多种同位素,其中常见的同位素为238Pu、239Pu、240Pu和241Pu等。Pu的同位素半衰期较长、放射性毒性高,并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具有潜在危害,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同来源的Pu具有特定的同位素(原子数)比值,因此开展海洋环境中(海水、沉积物及海洋生物)Pu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掌握Pu的水平特征与分布规律、识别Pu的来源、定义Pu的输入、输出的时间和空间状况,成为理解海洋环境中Pu及其同位素交换、富集、迁移、清除等地球化学行为的潜在示踪核素,同时有助于评估和改善地区和全球的海洋模型,增进对过去和未来海洋变化的了解。本文通过调研大量国内外文献,综述了海洋环境中Pu及同位素含量水平、来源、生物地球化学行为,以及在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同时也对海洋环境中Pu及其同位素的测量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旨在建立一种适合实验室实际的“快速、高效、污染较小”的海洋环境中Pu的测量方法,并选择我国南海区几个典型的海域开展Pu的地球化学研究。本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Pu分析的方法学研究基于放射化学分离、阴离子交换和流动/连续注射(FI)/(SI)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环境污染小”的微波消解(浸取)——自动连续分离纯化——测量的方法,分析不同海洋环境不同介质(海水、海洋沉积物以及海洋生物)中Pu及其同位素。在国内首次将流动/连续注射(FI)/(SI)分离技术应用在Pu及其同位素分离与纯化过程中,实现了半自动化分离与纯化海洋样品中的Pu及其同位素。(2)首次在南海区海域开展了Pu同位素的调查本研究首次在我国所管辖的南海海区核电附近海域(广东大亚湾核电基地、广西防城港核电及海南昌江核电)采集不同样品,并测量了海水、沉积物以及海洋生物中Pu及其同位素以及其它核素(137Cs、90Sr和总U等)的含量以获得其来源与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核电站附近海域海水中的239+240Pu含量范围为0.0094-0.3150 m Bq/L;平均值为(0.0645±0.0106)m Bq/L,其含量与全球海洋海水Pu含量水平一致。核电站附近海水中239+240Pu/137Cs活度比的结果表明,除全球落下灰以外,该海域的Pu还可能存在的其它来源。本研究将为未来开展Pu同位素研究提供原始数据。
其他文献
磁约束聚变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而对于环形等离子体的湍流输运研究是当今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的大规模回旋动理学并行模拟是用来研究湍流
由于近年来国家对核电安全日益重视,对核电安全方面的仿真研究越来越多,而对核电机组的循环水系统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安全分析的角度出发,分别建立循环水系统模型和停泵水
近十多年来,词汇研究的一个新走向是对二语词汇知识(word knowledge)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其中较有影响的有Nation P. Meara P., Schmitt N., Laufer B等学者。他们将词汇研
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实现“两个根本性的转变”,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和以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事业
在粒子物理和核物理领域,高能重离子(核-核)碰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在高能重离子碰撞的末态,会产生许多带电粒子和中性粒子。通过研究末态粒子的快度(赝快度)分布,能
高能重离子碰撞为人们通过实验研究高温、高密度核物质的性质,探究宇宙大爆炸初期存在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提供了手段。在极端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早期系统的涨落会导致
高原草甸区处于季节性冻土地区,自然条件复杂,排水条件较差,水分的迁移是路基强度改变,承载力变化和路基变形的主要原因。论文以川藏线康定—东俄洛段高原草甸区公路改扩建工程为
结合HTML5标准和CSS3技术,利用Media Queries样式模块对传统Web页面布局进行重构。在基于webkit内核的移动浏览器上实现传统Web页面跨平台应用的移植设计。
近20多年来,微结构气体探测器(MPGD)经历了许多发展。其中比较成功的一种就是厚型气体电子倍增探测器(Thick Gaseous Electron Multiplier,THGEM),它具有价格低廉、增益较高
植物衰老往往伴随着过氧化物酶体功能紊乱,Lon2蛋白酶对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和结构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未见其与衰老相关性的报道。从越橘(Vaccinium ssp.)中克隆了Lo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