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第二版)中名词库“后名”语法属性标记为“否”的946个名词“N”作为研究对象,依托“N+指数”结构形式分别在CCL及人民网进行语料检索。其中,共有243个“N”所依托的“N+指数”在上述两大语料库中得到检索结果。同时,“N+指数”结构已扩展为“(X)+N+指数+(Y)”。通过对全部语料进行结构-意义分类,最终将目标结构缩小限定为意义上属于“+”类并且以a或b结构形式出现的“N+指数”。文章主体部分分别从语义、句法、语用等角度对该结构展开多维考察。全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章交代了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第二章从结构和意义两大维度对检索而得的所有语料进行系统分类,最终将目标结构缩小限定为意义上属于“+”类并且以a或b结构形式出现的“N+指数”。第三章分析了目标结构“N+指数”中组件“N”的句法语义问题。抽象名词一般能够进入“N+指数”,但能够进入“N+指数”的并非都是抽象名词,该结构对一部分非抽象名词也具有包容度。进入“N+指数”的非抽象名词先后经历抽象化和具体量化两个语义改造过程。进入“N+指数”的抽象名词只经历具体量化的语义改造过程。第四章分析了目标结构“N+指数”中组件的“指数”语义发展变化。“指数”与“U+指数”的历时发展呈现出不断泛化的特点。本文讨论的“N+指数”只是“U+指数”结构中的一个庞大子类。目标结构中的“指数”包括具体量义、无实义以及泛指量义等三大类型,其中尤以表泛指量义的语义类型最为普遍。第五章分析了目标结构“N+指数”的意义特征。在七种意义类型中,由表抽象物的名词“N”与表泛指量义的“指数”结合而成的目标结构“N+指数”所占比重最大,该类“N+指数”呈现泛指量义。目标结构“N+指数”与其直接组配成分之间的语义搭配包括三种情形。第六章分析了目标结构“N+指数”的句法功能与特殊形式。“N+指数”的句法功能与名词的句法功能相似。此外,该结构还能以章节标题的特殊形式独立呈现,具体包括符号类、数字类和文字类。第七章分析了目标结构“N+指数”的语用效果及形成动因。进入目标结构的“N”,其抽象性减弱,可度量性增强。整个结构形式紧凑,语义凝练。目标结构“N+指数”的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八章总结了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结论,此外还针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语料问题,提出两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