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透过”在海峡两岸的用法同中有异,可以作为了解汉民族共同语在两岸现状及其发展变化的一个窗口。本文提出“在多样性基础上进行倾向性考察”的语法比较思路,以两岸同形词“透过”为例,对其动词用法和介词用法进行多样性与倾向性的考察,并做出趋同性分析,以期把两岸词语异同比较研究引向深入。文章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海峡两岸语言生活状况,其次对海峡两岸的语言研究现状做了一个全面的梳理,主要从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融合五个方面展开;随后对“同形词”这一概念做出了界定;最后就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选用的语料做出了说明和解释。按照“在多样性基础上进行倾向性考察”的思路,文章第一章主要描写“透过”在两岸的多样性用法。秉持形式与语义相对应的原则,从词性、义项、结构上分别描写了“透过”在两岸各自的用法,并总结出两岸共有的用法,以及大陆和台湾各自独有的用法,为后文倾向性的分析奠定基础。文章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对“透过”在两岸的词性表现,台湾动词“透过”义项及介词“透过”带不同宾语的情况分别做了统计。根据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的原则,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两岸“透过”在词性、义项方面有不同倾向,台湾用法要比大陆用法丰富,但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我们发现,“透过”用法在两岸同中有异的表现,虽然受到语言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政治隔绝,也受到语言系统内部因素的影响,如“通过”。“通过”与“透过”直接相关。文章第三章首先按照“在多样性基础上进行倾向性考察”的思路对“通过”的用法进行多样性与倾向性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将“通过”的用法和“透过”用法从词性、动词用法、介词用法等方面一一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台湾动词“透过”表达“获得多数同意而成立”和“征求有关组织或人的同意或核准”的义项,以及台湾介词“透过”后接谓词性宾语的情况都受到了“通过”相同用法的影响。“趋同”是两岸语言发展的趋势。联系性是两岸语言趋同的重要基础,联系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共时的一致性或相关性,前文已经做了探讨;另一个是历时的同源性。文章第四章首先从历时角度总结了“透过”自近代汉语以来的用法,主要是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接着从结构、语义、语用等角度分析了“透过”如何从动词虚化为介词,并构拟了“透过”语义演化的路径。最后就“透过”在两岸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与预测。文章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内容,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与思路。海峡两岸的语言研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两岸学者应共同努力,助力民族复兴、国家兴盛,推动中华民族的统一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