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分析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对情绪面孔的定向遗忘特点,探究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偏差的原因是否与定向遗忘的能力有关。方法:选取35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和33例年龄、文化程度匹配的健康者(对照组),采用定向遗忘范式的项目法,以情绪面孔(愉悦、平静、悲伤)作为刺激材料进行研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在面孔再认上的差异。结果:项目类型和组别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项目类型×组别的交互效应接近统计学意义(P=0.086),项目类型×情绪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项目类型×组别的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两组被试的定向遗忘效应不同,对照组的TBR再认数高于TBF再认数[(10.1±2.3)vs.(8.7±2.2),P<0.01],而抑郁组的TBR和TBF的再认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2.7)vs.(7.7±2.9),P=0.403]。抑郁组在悲伤面孔上的TBR再认反而低于TBF[(2.1±1.3)vs.(2.1±1.3),P<0.05],出现了压抑后的回返效应。结论:抑郁症患者总体上并未出现明显的定向遗忘效应,这可能与他们抑制机制的不足有关。抑制悲伤面孔的能力较弱,但可以有效遗忘愉悦面孔,不能及时有效的遗忘负性材料也许是抑郁症患者存在负性认知模式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