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为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地处陕北斜坡中南部的坪北地区,经过十多年来的勘探与开发,其石油资源勘探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但是整体勘探和研究程度仍然比较低。本文通过对研究区三叠系延长组目的层段的钻井岩心、测井曲线、测试分析资料以及其它相关基础资料分析,对该地区的沉积微相类型、沉积微相与砂体平面分布及储层特征方面进行了研究,最终对该地区的地质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识别区域对比标志层,应用沉积旋回控制和厚度分析方法,对坪北地区进行了地层划分和对比,并结合油田生产实际将长7-长10划分为10个砂组,29个小层,选取了若干骨干连井剖面,建立了研究区地层框架。通过沉积特征、岩电特征等的分析研究,查明研究区长10油层组属于河流相,主要发育网状河道和泛滥平原沉积;长7-长9属于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席状砂、远砂坝微相,研究区湖泊相主要为浅湖-半深湖相,发育浅湖-半深湖泥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为储集层的主要砂体,平面分布特征受沉积相控制,砂体呈北东-南西方向带状展布。从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及储层物性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储层特征进行研究,表明长7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长8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长9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长10属于中孔中渗储层。根据储层物性及物性影响因素制定了储层评价标准,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好、中、差、非四种级别的储层,其中好、中储层主要发育于在网状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差、非储层主要存在于席状砂和分流间湾沉积微相中。查明了储层、沉积、圈闭条件与油气藏富集的关系,总结出研究区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表明油藏在平面展布上,受储层的影响,但并不受储层的控制,受沉积相影响明显,研究区多形成岩性圈闭。以沉积、储层为预测指标,以解释成果为评价标准,以试油成果为落实指标,最终建立了研究区的有利区评价标准,确定出现实区、评价区、远景区、无效圈闭等四种油藏圈闭类型,并对坪北地区长7-长10的油气有利成藏区进行了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