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研究数据进行meta分析,探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中西结合方法的临床运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研究国内外文献由两名研究员按照事先设计的纳入、排除标准与资料提取表独立地提取资料,筛选建库以来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入替比夫定结合中药与单使纯用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Jadad评分标准,根据随机分组序列产生方法、分配隐藏、盲法及退出/失访等评价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对比中西结合与单纯使用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并且使用RevMan5.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替比夫定结合中药与单纯使用替比夫定比较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中共计128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试验组644例,对照组637例,文献的方法学质量相对较低。meta分析显示:中西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方面都高于单用西药替比夫定。HbeAg转阴率:合并RR=1.41,95% CI[1.17,1.70],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HbeAg转阴率为单用替比夫定治疗组的1.41倍,合并效应量,Z=3.57(P=0.0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beAg转换率:合并RR=1.79,95% CI[1.37,2.33],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HbeAg转换率为单用替比夫定治疗组的1.79倍,合并效应量,Z=4.31(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BV DNA转阴率:合并RR=1.27,95% CI[1.17,1.38],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DNA转阴率为替比夫定治疗组的1.27倍,合并效应量,Z=5.77(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降低ALT, AST, TBiL方面中西结合治疗组也优于单用替比夫定组。ALT的改变:MD=-16.17,95% CI[-25.34,-7.0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ALT值低于单纯使用替比夫定治疗组,合并效应量,Z=3.46(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为有利结局。TBiL值的改变:MD=-5.92,95% CI[-9.67,-2.18],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TBiL值低于单纯使用替比夫定治疗组,合并效应量,Z=3.10(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为有利结局。AST值的改变:MD=-16.17,95% CI [-25.34,-7.0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AST值低于单纯使用替比夫定治疗组,合并效应量,Z=3.46(P=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为有利结局。在所有纳入的研究中,不良反应多为疲乏、腹泻、皮疹、CK升高等,均未使用相关药物干预而自行缓解。无明显肌痛及肾功能损害等情况出现.未出现实验室指标如:肝肾功、血常规、尿常规等的有意义临床变化。对各项合并效应量进行敏感性分析,改变影响因素如样本量、使用药物、分析方法等所得meta分析结果变化不大,所以认为分析结果较为可信。结论:替比夫定结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整体疗效优于单用替比夫定治疗,但由于所选的临床研究方法学质量较低,研究时间较短,故尚不能得出肯定结论。未来仍需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研究与总结,以进一步验证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