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896年在中国首次被翻译出版以来,夏洛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受到了巨大的欢迎。夏洛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的翻译史中,有两个相对具有代表性的时期:一个是晚清民初时期,另一个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时期。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对近代中国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翻译进行研究。其中的一些研究没能给出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本文对两个不同代表时期的夏洛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都进行研究,试图作出更为全面,更为多角度的研究。本文进行的研究主要基于安德烈·勒弗维尔的翻译理论。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转向文化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从语言导向转向文化导向。作为文化学派的一位代表,安德烈·勒弗维尔指出,翻译是在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赞助人操纵下的一种改写。这一理论为描述和解释许多翻译现象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角度。它同样适用于分析和解释两个不同时期夏洛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的变化。本文主要运用安德烈·勒弗维尔的翻译理论,基于两个不同时期夏洛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各种译本,通过对比分析,试图找出两个不同时期夏洛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变化的根源,从而加深对于翻译变化以及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的理解。本文认为,从安德烈·勒弗维尔的翻译理论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都对夏洛克·福尔摩斯的翻译产生了影响,引起了两个不同时期的各种各样的不同,诸如对于情节的删除或保留,女性形象的改变或保留,心理描写的删除或保留等等。但是,译者的主体性也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候会导致同一时期不同翻译的产生。本文期待能够对未来的夏洛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