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脆弱性是环境研究的重要专题之一,岩溶石漠化问题也是当前国际环境研究中关注的热点,而占我国国土面积比例较高的特殊岩溶地貌,其脆弱性的评价与研究对缓和人地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内外对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与对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思考,研究对象主要针对生态脆弱性和地下水脆弱性为两个方面。现阶段国内对环境脆弱性评价没有一个详细的标准和说明,各研究学者自成体系,都有自己独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及方法,大多的研究者都在摸索和尝试更适合自己所研究的区域的评价模型和方法,针对岩溶山区环境脆弱性评价亟待提出一个标准体系。本研究以具有岩溶山地地貌代表性的滇东南砚山县为研究区,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从生态环境中的土地环境和水资源环境两个方面,对岩溶山地地区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土地环境脆弱性评价从自然驱动因子和人文驱动因子两个方面,选取了14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水资源环境脆弱性从地表水脆弱性和地下水脆弱性两个角度,共选取了13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两个评价模型中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分别对脆弱性进行评价,最后将两种评价结果结合,得出综合脆弱性等级,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布分析和驱动力分析。本文将GIS技术和RS技术相结合,将遥感数据、地理信息数据、水文地质数据和人文经济数据综合起来,提取出评价模型中的各个影响因子,并将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岩溶山地地区的区域水土环境脆弱性评价分析中,得出最终的脆弱性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脆弱度较高,100个评价单元中,有3个村委会为潜在脆弱区,分别位于稼依镇、江那镇和维摩乡,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8%;有16个村委会为一般脆弱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和东部,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65%;有17个村委会为中度脆弱区,主要分布于西部、东部偏北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27%;有33个村委会为高度脆弱区,在研究区各部分均有分布,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84%;有31个村委会为极强脆弱区,主要分布于西南、东部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96%。研究区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和空间界面性,但土地环境和水资源环境两个脆弱性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土地和水资源两个方面来看,砚山县总体岩溶面积分布广阔,脆弱性等级明显偏高,当地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的规划方案亟待提出,本文针对不同的脆弱性等级,提出了对应的生态恢复措施,为研究区岩溶山区未来的区域规划与决策提供参考。对构建的岩溶山区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进行适用性分析,将本研究的水土环境脆弱性评价结果与山地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评价结果的脆弱性等级分布有部分差别,但评价结果与研究区本身自然条件分布情况相匹配,说明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模型在对滇东南岩溶山区具有一定适用性。